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教学PPT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但是在当时他只有这一条出路。 三试第一为何之后连考不中?这不得不提一个人——山东学政施闰章。施闰章是个大诗人,清初号称诗坛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闰章,“北宋”是山东人宋琬)。 当时施闰章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蚤起》 蒲松龄描述 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 施闰章评价: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 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 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都是拿着刻板腐朽八股文取得功名的,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怎么会欣赏呢? 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做了半个多世纪的秀才,几乎年年要参加考试。 首先是岁试,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生,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而且考了一等,还要等空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为廪生。 其次是科考,秀才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进行科考。科考是为举人考试做准备,科考把秀才的成绩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成青衣。 不断的考试,不断的失败,几十年的时间里,蒲松龄就在不断的希望和失望中度过,而失败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48岁那年,蒲松龄又参加考试。他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但是写完后,回头一看,却发现越幅了。 “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这就叫越幅。 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蒲松龄在词中说: 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 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 越 幅 醉心科举 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吗?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 蒲松龄觉得他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也有些专家考证,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仍然失败了。 多年的科举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的《与韩剌史樾依书》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所以《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主题,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而作者对科场的黑暗、试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便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 例如《叶生》 小说中的叶生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来抒发“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的悲慨。 作者还指出科举埋没人才的原因,即考官都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之流,不是眼瞎,便是爱钱。 《素秋》、《神女》、《阿宝》等篇都暗示了科举考试的贿赂公行; 《司文郎》、《于去恶》等篇则有力地抨击了考官的有目无珠。 《司文郎》的讽刺尤为辛辣尖刻。 作品写一个能从烧成灰的文章中嗅出其好坏的瞎和尚,在嗅过王生的文章后说:“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再嗅余杭生的文章,则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可是榜发之后,余杭生高中,而王落第。和尚闻讯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 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虽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反动本质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忠实的奴才,从而像后来的吴敬梓那样,根本否定这一制度。 但他对那些只以功名利禄为念而醉心科举的人物,是有所认识和批判的。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试之后的醉卧中,梦见自己中了进士,殿试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骤起扑打,结果摔倒在地。作者用这个醉梦的故事有力地嘲笑了这类士子。 “三苦”之下的蒲松龄,却没有让生活中的艰辛和心中的愁苦成为《聊斋》所有的主题,相反,描写爱情的作品,反而数量最多。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感情经历是个什么样。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

文档评论(0)

liuxing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