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流层 对流层特点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下界为地面,集 中 3/4 大气, 90% 水汽,日常所见的大气现象均发生 在此层,也是对人类生活、产生最有影响的层次。 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平均 0 . 65 ℃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特点又可分为三层。 下层:又称摩擦层或扰动层。它的范围自地面到 2km 高度。下层 受地面强烈影响摩擦作用、湍流交换十分明显,各气象要素具有明 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 浮尘等出现频繁。 中层:从摩擦层顶到 6km 左右高度。这一层受地表影响较小,气 流的状况基本上可以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 和降水现象大都产生在这一层。 上层:从 6km 高度到对流层顶。由于这一层离地面更远,受地表 影响更小,水汽含量极少,气温常在 0 ℃以下,各种云多由冰晶和 过冷水滴组成。在中、低纬度地区上层,常有风速> 30m/s 的强风 带出现。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至 1-2km 的过 渡层,称为对流层顶。此层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 甚至无变化。这种温度的垂直分布抑制了对流作用的发展,上升的 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能见度变坏。对流层顶的温度在低纬度地 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自 25km 以 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可达 -3 ℃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 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虽然 25km 以上臭氧的含量已逐渐 减少,但紫外辐射的强度随高度逐渐增强,而空气密度随高度升高又迅速减小, 致使高层吸收的有限辐射可以产生较大的温度增量。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发展。所以叫平流层。 飞机 在此层飞行不易颠簸。 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 平流层远离地面,加之有逆温层存在,空气无对流运动,水汽、尘埃很少, 使得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程度好。但有时在 20-30km 处可看到贝母云,它 常出现在冬季极区。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 55km ) 在 25 千米高度上,有一个臭氧 含量相对较高的层次,为臭氧 层。由此向上、向下臭氧逐渐 减少。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顶界温度可降至 -83 ℃ -113 ℃,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 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 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 收了。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这种下暖上凉的气温垂直分布,有利于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 又称“高空对流层”。 该层的 80-90km 高度上有一个只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 D 层。 中间层 (平流层顶到 85km ) 第一章 引 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第二节 气候系统概述 第三节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 一、研究对象和任务 ?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 三、气象学与气候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 四、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和任务 基本概念 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气象学 : 研究大气 现象 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 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 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天气 : 研究某一地区瞬间或短时间内大气状态 ( 气 温、湿度了、压强等 ) 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过程 (风、云、雾、降水等)。它是短期过程。 气候学 : 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 大气的一般状态及 其变化特征 ; 它既反映平均状况 , 也反映极端情况 , 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基本概念 ( 1 )大气物理学 ( 2 )天气学 ( 3 )动力气象学 ( 4 )气候学 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一)通过实践,掌握 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 析和气候调查 的方法,来记述所观测到的气候 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他们的特性。 (二)探讨它们的正确解释和研究它们的发展 规律,特别要掌握 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 性 ,了解和解释 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弄清 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 ,进行气候分类和气候 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 (三)应用已发现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气 候的不利影响,防御或减少气候灾害, 为有关的生产建设服务。 (四)气象学、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水 文水资源、环境生态学和区域地理等有 密切的依存关系,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为 这些有关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 简 史 (一)萌芽时期(准备阶段) (二)发展初期 (三)发展时期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