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谈谈OpenStack的八年之痒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0年10月,OpenStack发布了第一个版本;上个月,发布了它的第十八个版本Rocky。几年前气氛火爆,如今却冷冷清清。Rocky版本宣布后,OpenStack群里也就出现了几篇简短的翻译过来的文章。圈子里也不时飘出『OpenStack是不是死了?』『谁谁谁又把全部OpenStack替换成Kubernetes了』这种消息。这到底是为什么才短短几年却出现如此转折呢?
作为一个OpenStack用户,在这篇文章里,我会从用户视角,反思在过去的八年里,它到底走了一条怎样的路;我也会试着展望从现在起的八年之后,OpenStack会过得好不好,甚至还在不在。?
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用户?
我们作为HH集团云平台团队的一部分,在集团内搭建了如下图所示的基础云平台:
其主要特征如下:
计算:支持KVM、ESXi 和裸金属服务器等三个资源池。
网络:采用 Neutron + VLAN + OVS 实现了虚拟网络。
存储:采用 Ceph 和 SAN 实现了块存储,采用Ceph实现了对象存储。
区:在两个城市三个机房部署了3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划分资源池,资源池内再按机架划分可用区。三个层级都用户都可见,可按需选择。另外,我们还尝试搞过一个小型公有云区域。
功能:利用了Mitaka版本中的Glance/Nova/Neutron/Cinder/Keystone/Heat/Telemetry/OVSvAPP/Trove/Ironic等组件。
管理:采用自研云管理平台管理多个区域。
容器云平台: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云平台运行在自己管理的物理机上。
团队:最多时候8个人的OpenStack研发团队,3个人的运维团队。
一些感受:
总得来说运行的还蛮好,我们在技术和产品选型、研发、运维等方面都做得不错,团队非常给力,研发周期较短,迭代快速。现在它支撑着集团大大小小几百套系统,而且很稳定,运维压力已经比较小了。在此,我也要感谢并肩战斗过的小伙伴们。
也出现过一些稳定性问题:比如Neutron VR 偶尔会自动切换(我们还有一个小型公有云环境,采用Neutron + VR + OVS 架构);KVM虚拟机偶尔自动重启甚至宕机等;KVM对windows的支持比较差,偶尔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磁盘脱机、蓝屏、无法启动等。
监控组件、日志组件很不健全,都需要我们自己大改或者从零搭建。
除了核心模块,其它模块几乎都是半拉子工程。以Trove 为例,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几乎重写了一半的代码,也就实现了最基本的数据库实例的创建和管理功能。
OpenStack 离公有云需求的差距实在太远。
OpenStack 的定位和对标到底该是什么?
? OpenStack社区在2010年提出的原始使命是『提供一个满足公有云和私有云需求的开源的云计算平台』。那个时候,私有云还没什么参照物,因此可以认为最早的时候OpenStack 的使命就是做开源的AWS。这真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多么让人激动人心啊,甚至搞得VMware和AWS的心里都泛起了层层涟漪!
然而,从2014年起的用户调查结果看,OpenStack做不了公有云,私有云才是OpenStack的主战场,因为两种私有云环境加起来有80%,而公有云的比率在2017年才12%,而且是在不断萎缩。因此,说OpenStack的实际定位是在私有云,这个毋庸置疑。
企业私有云环境中,VMware 是真正的老大。因此,OpenStack这要做私有云的目标,说好听点,要向 VMware学习;说难听点,就是要替代掉VMware。而 VMware vSphere 提供的只是虚拟化环境,因此 OpenStack 对标的对象我认为应该是 『VMware的 虚拟化功能』+『AWS的 Cloud 功能,主要是云API』。但是,因为一开始 OpenStack 对标的是 AWS,而AWS 是公有云不是私有云,这就导致了后来很多问题的出现,下文会仔细道来。?
『VMware 虚拟化』+『AWS Cloud 功能』这两部分中,因为一开始OpenStack 就是对标AWS的,因此 『Cloud』部分应该说做得还是很不错的,或者说克隆的不错。这从用户调查的『为什么组织会选择OpenStack?』部分的答案中也能看出来,即开放平台和API的标准化是第一业务驱动力。?
?
那『VMware 虚拟化』对标部分的情况又如何呢?来看一下 VMware vSphere 和 OpenStack 基础功能的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的vSphere 的功能OpenStack都没有实现,或者只实现了一点。那结果只能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