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2人教课标版.docx

【优质文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2人教课标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教案 定远中学 陈立新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章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他的品德、个性。 作者 因旧谊深厚,姑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2、 学习本文在平常的戏语中见出真情的写作方法。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 写得妙趣横生,在戏语中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 。 3、 从本文缩写之事来看,一是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 二是通过三件轶事表现了文与可的个性。 这两件事看起来本无相关之处,但作者巧妙地通 过叙述文与可绘画的高超技术,将人与画结合起来,既总结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也陈述 了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了“艺”与“道”的密切关 系。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 难点:文言知识的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感情真挚,让人潸然泪下。的确,生死离别是人间最痛苦 的事情,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苏轼悼念亡友的作品《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 二、 作者与背景 1、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 1037 年 1 月 8 日- 1101 年 8 月 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 人称其为 “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汉族, 眉州(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 (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宋高宗乾通六年, 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祐二年( 1057 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 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 1069 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 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移知徐州。元 丰二年( 1079 年),罹“乌台诗案”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 不得 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 个月后 , 迁为礼 部郎中 ; 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 ,知礼部贡 举。元祐四年( 1089 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 1093 年) 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 北归,建中靖国元年( 1101 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 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 1009 年—1066 年)、弟弟苏辙( 1039 年—1112 年) 皆以文 学名世,世称 “三苏”; 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 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 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 内容摘要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 《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选自:《苏轼文集》 2、写作背景 文与可 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省梓潼县人。他与苏 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有 墨竹大师 之称。他说 : 我只不过把心中的竹子画出来罢了 .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意思是做 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三、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本文侧重于阐发 “胸有成竹” 、“心手相应” 的创作思想, 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 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 原文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 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 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

文档评论(0)

kunpeng12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