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导学练答案讲义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立石麟志担振兴 PAGE 1 PAGE PAGE 1 短歌行 导学练编号: ywbx1-35 主备人:李少琴 审核人:傅琳 班别: 姓名: 座号: 成绩: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前预习资料】   1.关于题目《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2.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唱和,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譬 ( pì ) 慨( kǎi ) 呦呦 (yōu ) 掇 (duō ) 契(qì ) 枉 (wǎng ) 匝( zā ) 吐哺( tǔ bǔ ) 2、解释词语 何时可掇:拾取、采取。 契阔:久别;离合;辛苦。 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 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前来探望。 山不厌高:满足。 整体感知 1、 读诗方法:抓题眼、理思路。 2、给文章分四层,概括大意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第二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典故抒发自己对宾客的感受)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运用比喻抒发心中忧情)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典故抒发作者对天下的感慨。) 三、诗歌情感分析 读诗方法:抓含情之词、揣摩感情。 1.曹操想借此诗表达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对酒……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深深感慨。(愁) (2)“青青……吹笙”: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求) (3)“明明……旧恩”:抒写了贤才难得的苦闷、忧愁,(忧)及通过想象贤士到来、畅叙情谊表达仰慕贤才之情。(慕) (4)“月明……归心”:写贤才择主和希望天下贤才归顺自己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志) 四、艺术手法点拨 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本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抒情? 参考答案: 一、引用典故 如用《诗经·郑风·子衿》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呦呦鹿鸣”《诗经·小雅·鹿鸣》,表达诗人对招纳贤士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自《管子·形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更是表达了收服人心,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二、 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 “明明如月”: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乌鹊”:喻贤才。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贤才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以乌鹊形象,寄寓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四句中,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宽大胸怀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