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儒林外史》.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儒林外史》;祖辈的科第发家和当时的家门不振使他早年也醉心举业,18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 13岁时,生母金氏去世;十年后,嗣父吴霖起也病逝。而在三十岁之前,与他伉俪情深的发妻陶氏也弃他而去。少时丧父母,中年丧妻子是人生最悲苦伤心的事。 吴敬梓的嗣父吴霖起死时,他虽然已经22岁,已经成家;但他既无功名官职,又无产业支撑,而且他的探花公嫡长曾孙的资格是入嗣获得的,因此他在大家族中的地位是不牢靠的。 ;于是一待吴霖起去世,通过析产来限制削夺他长房长孙多得的份额的遗产之争随即爆发。程晋芳说他“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吴敬梓是一个完全不懂治理家业的公子哥儿。他既挥金如土,又慷慨好施,“不数年而产尽矣”(《文木先生传》)。 几年后,产已析,房已分,饱受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对故土、老家、族人并无多少感情,他被乡里视为“败家子”,“田庐卖尽,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词)。而且他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33岁时,怀着“誓将去汝”心情,移家南京。;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与四方文酒之士交游,甚至在没落之中,仍变卖了家产,修茸先贤祠。同时,他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36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他也称病不去。而他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过活。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当他的好友程晋芳也陷入困境时,他感慨地说道:“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到了晚年,他甚至到了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地步,于是“以书易米”;“冬日苦寒”,遂邀约同好,绕城夜行,谓之“暖足”! 吴敬梓经常去卢见曾在扬州、真州(今仪征)淮安的衙署。在淮安则寄食于好友程晋芳家,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里记载了吴敬梓的窘境:“抵淮访余,检其橐,笔墨都无”。乾隆十九年(1754)初冬的一天,54岁去世。后由友人卢见曾出资入殓运回南京安葬。;吴敬梓??到读书人的堕落,想用原始儒学以人格修养为先的原则,以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处”,来挽救士风的途径。 在《儒林外史》中,重倡原始儒学的文化精神似乎被当作一条出路,然而吴敬梓分明清楚这是一种虚幻的向往。因之,小说中所写群贤祭祀泰伯祠的聚会不像是庆典,倒像是一场无可奈何的哀悼——到了小说的结尾,这具有象征性的泰伯祠也早已荒芜。;中年之后的吴敬梓,在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上与封建世俗、封建统治者相左,他不仅叛逆了自己的家族,也叛逆了封建社会。 他冷峻地揭露醉心功名富贵的无知无耻之辈,热情地褒美讲究文行出处的贤人君子和嶔崎磊落的豪士,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严峻批判和理想境界的辛劳追求。吴敬梓的道路是封建叛逆者的道路,这条道路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一部分优秀知识分子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艰难历程。;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40岁至50岁时,开始创作于乾隆元年(1736)左右,到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基本完稿。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 《儒林外史》的版本: 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56回本,末回为“幽榜”。 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56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 ; 此外,吴敬梓存世的著作还有《文木山房集》四卷,近年发现集外的诗文三十馀篇。最近又发现了程晋芳《文木先生传》里提及的曾经被人以为失传的《诗说》。;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儒林外史》虽一般归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不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长篇小说的结构。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这种特点,鲁迅谓之“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中国小说史略》)。但全书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在情节上,也存在内在的统一: 第1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书的主旨; 第2至32回分写各地和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 第33回以后,随着杜少卿从天长迁居南京,全书的中心便转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动,并以祭泰伯祠为主要事件;最后以“市井四奇人”收结全书,与第一回遥相呼应。总体说来,这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首先,《儒林外史》剖析了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毒害下的广大文人的际遇

文档评论(0)

sw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