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盗窃罪既遂标准的实践把握(一).docx

论盗窃罪既遂标准的实践把握(一).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盗窃罪既遂标准的实践把握 (一 ) 关键词 :盗窃罪 ;未遂;既遂 ;司法认定 内容提要 :盗窃罪既遂形态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最为复杂的问题 ,对此形态的准确把握极为艰 难。盗窃罪的既遂标准与盗窃行为的对象、 盗窃行为的手段、 盗窃行为时的环境及条件均有 密切关系。同时盗窃罪的故意和盗窃数额对本罪既遂也具有修正意义。 一、盗窃罪未遂既遂标准的学说及批判 从一般意义上讲 ,盗窃罪的既遂形态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实现了法定的全部盗窃犯罪意图 ,在 客观上完成了全部的盗窃犯罪行为 ,从而达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完成犯罪的状态。而盗窃犯 罪未遂形态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盗窃犯罪以后 ,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阻却 ,而使行为人的主 观盗窃犯罪意图未能全部展开 ,客观上的盗窃犯罪行为未能完成或犯罪结果等未能发生 ,从而 使盗窃犯罪在未完成状态下停止下来。因此概括地讲 ,盗窃罪的既遂形态与未遂形态区别的 关键就是法定的盗窃犯罪是否完成。在司法实践中 ,如何判断法定的盗窃犯罪是否完成就成 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在中外刑法理论中 ,关于盗窃罪未遂与既遂的界限标准存在多种学说和观 点。 接触说。这种观点认为 ,应当以盗窃行为人是否接触到被盗财物为标准 , 凡实际接触到财物 为盗窃既遂,未实际接触到财物的为盗窃未遂。1](p641)按此说,盗窃行为人着手实施盗窃以后 只要触及了盗窃的目的财物 ,虽然可能没有把财物盗窃到手 ,也同样构成盗窃既遂 ,而不能以 未遂论处。这种观点的主要缺点是实践中可能导致抹杀了盗窃既遂与盗窃中止两种形态的界 限,因为行为人虽然已接触了盗窃目的财物 ,但由于悔悟及时 ,可能马上放弃盗窃从而实现了 盗窃中止 ,但接触说认为这种情况是盗窃既遂 ,这实际上是不科学地扩大了盗窃既遂的适用范 围,违背了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转移说。这种观点认为 ,应该以盗窃行为人是否已将盗窃目的物移离现场作为盗窃既遂与未 遂的标准。凡被盗财物已转移与原来场所存有位移 ,则为盗窃既遂 ,财物未被移动则为盗窃未 遂。1](p642)这种观点的错误同样是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些时候被盗财物虽 然已被移离了原来的位置 ,但并不能说明盗窃行为人就已经完成了其盗窃行为。例如盗窃行 为人把洗衣机从房屋套间中的里间转移到外间 ,但未出大门就被主人发觉抓获 ,这种情况只凭 被盗财物位置有变化就认定盗窃既遂是不合适的。其次 ,有些时候盗窃行为人已经完全完成 了其盗窃行为 ,但被盗财物并不一定要发生位移。例如盗窃行为人为了盗窃权利人身边的皮 包,就用衣服盖在皮包上并坐在上面 ,权利人找寻不见皮包离去 ,皮包被行为人窃取。 这种情况 下,虽然皮包位置并未发生位移 ,但是却已被行为人窃取 ,只凭皮包位置没有发生位移就认定 是盗窃未遂同样是不应该的。 再次 ,这种观点的普适性弱 ,对于一些新兴的盗窃犯罪 ,如盗窃电 信服务等无法适用。 最后 ,这种观点在司法实践中根本无法认定 ,位移多远才算既遂 ,多远才算 未遂 ,不论如何解答都难以自圆其说。 隐匿说。这种观点认为 ,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将目的物隐匿起来作为判断盗窃既遂未遂的标准。 凡是已经将盗窃的财物隐藏起来的是盗窃既遂 ,未藏起来的是盗窃未遂。1](p642)这种观点的 片面性也是明显的。首先 ,盗窃行为的秘密性只要求存在于窃取财物行为的过程中 ,当行为人 已经将财物窃取后 ,无论行为人是否将其窃取的财物隐藏 ,都是已经完成了盗窃行为 ,不能因 为行为人没有隐藏窃得的财物而否定盗窃犯罪已经完成。其次 ,盗窃行为的秘密性是指盗窃 行为人自以为相对于权利人的秘密性 ,尽管盗窃行为人是以公开堂而皇之的方式盗窃公私财 物,同样可以完成盗窃犯罪 ,怎么可以把被盗财物是否被隐匿作为判断既遂未遂的标准呢 ? 失控说。这种观点认为 ,以盗窃行为人的盗窃行为是否使公私财物的权利人失去了对财物的 实际有效控制 ,作为划分盗窃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凡是盗窃行为使盗窃目的物脱离了权利人 的实际有效控制 ,为盗窃既遂 ,未能使盗窃目的物脱离权利人实际有效控制的为盗窃未遂。 1](p642?643)坚持这种观点一般都出于这样的理由 ,盗窃罪是对所有权的侵害,但首先是对占 有控制的侵犯 ,在盗窃既遂的情况下 ,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到盗窃行为人 ,所以不能以所有权是 否转移到盗窃行为人为标准来判断盗窃罪的未遂与既遂 ,而应以盗窃犯罪的受害人是否失去 了对财物的控制支配为标准。这种观点与上面的三种观点相比 ,确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同样具 有片面性。首先 ,这种观点强调盗窃既遂未遂不能以盗窃犯是否获得财物所有权为标志 ,这是 正确的 ,但是这并不能得出就必须以盗窃犯罪的受害人是否丧失对财物的占有控制为标准 ,因 为二者并非必居其一。其次 ,受害人失去对被盗财物的占有控

文档评论(0)

kunpeng12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