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螳螂捕蛇》案例与反思.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 文 教 案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编订: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第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螳螂捕蛇》案例与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背景描述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蛇》这篇文言短篇小说是浙江版义务教材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阅读课文。此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作品只有93个字,却生动地记叙描写了螳螂捕蛇的全过程,从而暗寓弱者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抓住对方的弱点,勇于拼搏,便能以弱克强的道理。文章记叙有序,情节曲折,用词准确。此文编入“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单元在于告诉人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景与物,才能准确真实地去反映生活。本单元是紧承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进一步让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逐步提高观察和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到第一册的特殊地位,一方面要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中学正式学习文言文,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缺少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同时不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此文的现实意义批判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内容进行大胆地舍弃,在课上不作要求。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文言小说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文言文。   2.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   3.了解并学会按观察过程进行记叙描写的方法,理解观察的重要性,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反映事物的能力。   4.感受扬长避短、小能胜大、弱能克强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3、   难点:4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音乐渲染、录像播放、动态图示)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电视连续剧《聊斋》的画面,以其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做背景音乐。让学生畅所欲言他所了解的《聊斋》。   2.[展示画面(螳螂——蛇)]教师要求学生从形体和强弱两方面分析。想象让螳螂跟蛇斗,到底鹿死谁手?   3.导入新课: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的人物——张姓者就曾偶然观赏到了螳螂跟蛇斗的全过程。   [一曲《聊斋》的主题歌,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积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把学语文与平时读书、看电视等联系起来,意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获取新知前的这种“上坡不觉陡,渡险不觉难”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疏通字词,读顺句读   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文小故事,我们通过前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知道了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疏通字词(打出课文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约二分钟)用〇标出疑词,用~标出难句。参照书下注释,没有注释的也可以运用我们已掌握的一些文言文小知识解决部分问题,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读完后同学们可以提交小组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自由提问。   [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不是很多,在理解句意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积累常用词的解释,反复诵读,才能“句意自见”。]   2.将疑词难句提交四人小组讨论,同组同学取长补短。讨论不决,推举一位同学摘录疑词难句。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生的疑难集中,让自告奋勇者担任小老师,解答其他学习小组的提问。若解决不了,教师在加以讲解、补充落实。(出示投影)   实词:觇、审视、临、之(代词)、去   虚词:甚、以、之(助词)、竟   [这一教学环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训练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阅读的方法。同时注意到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借此调动

文档评论(0)

147****09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