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品德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大学生毕业思修论文.docx

解读品德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大学生毕业思修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读品德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大学生毕业思修论文 解读品德和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全文如下: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品德与生活知识的体验,学校品德与生活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品德与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乃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关于品德与生活的朴素认知,都构成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学习的“特定视界”,影响并制约着品德与生活学习。 1998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发表了《人如何学习》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生在来教室时,也带来了他们对世界的已有看法。如果没有最初的看法,他们可能就无法领会在教室中所授的新概念和信息。”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原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打破“零起点”教学惯性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参加正当有益的课外活动》一课时,为了达到让学生辨明“生活中哪些游戏是正当有益的”这个目标,老师提出了收集“游戏卡”究竟是不是正当有益的活动的话题。这下,学生来劲了。有的认为是有益的,能增长知识;有的认为是有害的,既破坏环境卫生,又养成了学生乱花钱买不正当东西的习惯。而后,教师顺水推舟,把班内同学按观点分成两组,先找地方各自讨论,最后推选出代表,全班辩论。在辩论时,选手说到精彩处,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通过辩论达成一个共识:完任何游戏都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超过正当的“限度”,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变成无益有害的活动。学生的发言中尽管不全面、不系统,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确定新课教学起点的依据。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正如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这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 陶行知先生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他在讲台上撒了些碎米,然后从箱子里捉出一只公鸡,先用手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公鸡不从;再扒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灌,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吃。陶先生松开手,公鸡自由地活动了一会儿,便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公鸡与学生学习,风马牛不相及,但蕴含的道理相通。正如陶先生所言:“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许情愿学的,即使学 ,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教育,不是往学生的脑袋中灌装东西,而是让知识在孩子的脑海里生根,慢慢“成长”出来。品德与生活知识就不能简单地有教师的头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而不是外界所强加的。学生的品德与生活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真正实践出来的。 如在学《团结合作》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一张小报。接受任务后,有的小组通力合作,设计的设计,搜集的搜集,安排任务井井有条;但也有的小组意见不统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见行动。因此,在规定时间里,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各不相同。接着,我让优胜的小组现身说法,畅谈合作的方法以及合作的好处。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意义,这远比老师纯粹的说教有用的多。 品德与生活教学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指导日常的生活,注重的是情感的教育,实践的意义。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未必能适应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因此,我们要打破“上课一定要在教室里上”的观念,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践中、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去探索。如上《飞吧,小鸟》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野生动物乐园去,感受野生动物自由自在的乐趣,极大地拓展了课堂空间,师生生命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卡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情感体验是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学生,不是一盘“标准件” 在我国历史上,从孔子起,就有因材施教理论的提出,然而也同样是从孔子时代起,中国教育常常企图把受教育者从一个个的“个人”变成“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我们的教育,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产出的“标准件”,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凡是与众不同,就是“次品”、“等外品”乃至“废品”。老师像一位尽心竭力的园丁,时刻思索着、实践着按照自己心中理想的模式“修剪”学生。老师像一位老谋深算的猎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