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都不能少”
2013 年, 38 岁的孙琦担任鸿福社区党总支组织委员
后,从上任老书记手里接过一本手抄的党员名册。 打那以后,这本“家谱”在孙琦手里增加了一页又一页,但他心里有一
个结也越来越大――有些党员始终没与社区党组织“照过面”。
鸿福社区党总支书记汤红伟也常为此苦恼: “社区党组织就像一个大家庭,家人走丢了就得找回来。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责任,也是义务。 ”
2014 年 6 月,中央组织部、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全面开展党员组织关
系梳理排查,建立党员组织关系动态管理台账” 。随着中央
精神的层层下达,鸿福社区党总支寻找失联党员的工作拉开
了帷幕。
通过对辖区 103 名党员的排查,鸿福社区党总支确认有
27 名党员失联。 其中,35 岁以下的 3 人,35~ 60 岁的 4 人,
60 岁以上的 20 人。通过年龄区间对比不难看出,离退休职
工党员占了失联党员的绝大多数。
按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在离退休后应将组织
关系转移到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党组织,意在方便党员及时参
加组织生活。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演变,离退休职工党员中有的去了外地替儿女照看小孩,有的把家搬到了别处,有的年年“南飞”成了“候鸟” 不少离退休职工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生活越来越少,发挥党员作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无论什么原因失联,都要排查清楚,尽全力把失联党员找回来!”鸿福社区党总支的态度非常坚决。
有人不解,按党章规定,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党员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就属于自行脱党。可是业内人都知道,近些年党员失联的原因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针对鸿福社区的实际情况,汤红伟对党员失联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
――社区登记党员信息时存在误差。当初在接收新转入党员时,出现了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错误,导致部分党员失联。
――党员信息变化后没有及时更正。近几年,鸿福社区进行棚户区改造时,一些党员因动迁、搬迁更改住址,没有及时告知党组织,从而失联。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党员长期缺乏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关怀和监督,而这又与社区党组织常年没有活动场所密不可分。
说到硬件“短板” ,汤红伟很无奈: “‘棚改’拆迁后,
开发商本应按比例返还社区办公用房,却始终没有兑现。尽
管政府方面一直想办法帮着租、借、建,但在
2015 年社区
新办公用房落成前,社区党组织都在‘打游击’ 。”
一次,汤红伟通知党员自带板凳到辖区的锅炉房上党课。
活动开始还没用上五分钟,有些老党员就被浓烈的黑煤灰呛
得咳嗽、流泪,有人大声抱怨: “这还叫过组织生活吗?”
因为太遭罪,打那以后再开展组织生活,有的党员干脆不来
了。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社区方面的历史原因,一些党员失联也与自身党性观念不断弱化密切相关。比如,嫌转移组织关系程序繁琐,不愿意交纳党费,不愿参加组织生活等等,从而导致少数党员失联失管。
为了让失联党员尽快“回家” ,2014 年 6 月,鸿福社区党总支在社区 QQ 群里发布了寻找失联党员的通知和倡议书,还动员失联党员的亲友、同事、邻居协助寻找。可是,半个
月过去了,竟然没有一名失联党员主动来社区“亮身份” 。
因为前期工作一无所获,社区党总支开始借助派出所公安信息系统、劳动保障系统、物业管理部门、电力供应部门等多种渠道寻找失联党员,工作渐渐打开了局面。
当时, 38 岁的李英华是一位失联两年的年轻党员。 由于社区登记信息有误,寻找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一天,在与退休的社区书记聊天时,孙琦意外地得知了
李英华的新住址。听说她家正在卖房,孙琦按图索骥,通过
粘贴在窗户上的卖房电话联系上了正在哈尔滨务工的李英
华。
“真没想到,社区党组织在想方设法地找我! ”李英华
又惊喜又感动, “每次回齐市都很匆忙,也没跟社区党组织
联系,以后一定常沟通。 ”
像寻找李英华一样,几乎每次寻找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但每当成功找回一位失联党员,又都让他们欣喜不已。
2014 年秋天,孙琦几经辗转从租房户那里找到失联党员
张明玉的座机电话号, 可连续打了一个星期, 始终没人接听。
“既然没有办理电话停机,说明家里还有人住。 ”汤红伟告诉孙琦,“只要坚持打, 顺着电话线迟早会找到张明玉。 ”
于是,这个号码成了孙琦的手机“热线”――上班路上打,工作之余打,就连晚上看电视时也会不时掏出手机。然而,两个月过去了,电话仍然没人接听。
直到 2014 年 12 月 25 日,也就是在孙琦坚持拨打三个月之后,电话里终于传出张明玉的声音。
张明玉告诉孙琦,因为老伴病重,前段时间他和老伴一直住在儿子家。老伴去世后,这是他头一次回家,一进门就接到社区党组织找他的电话,张明玉也喜出望外。
随着最后一名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