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收获与意义.docx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收获与意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的收获与意义 2008年7月?11月,为配合九甸峡水库建设,甘肃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合作, 抢救性 发掘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境内水库淹没区的陈旗磨 沟遗址,发掘清理各时期墓葬 351 座。尤其齐家文化时期的 346 座墓葬,不仅墓葬结构复杂,且埋葬特点极为突出,出土遗物也 十分丰富, 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着重介绍此次发掘的 主要收获,并对其重要学术意义展开初步讨论。 一、墓葬结构与埋葬方式的多样性 磨沟遗址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陈旗 (今王旗 )乡管辖, 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是青藏 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 2 209?3 926 米之间。 该遗址位于临潭与岷县交界处的洮河西南岸、 磨沟河西 岸,磨沟村就坐落在遗址东部。 此次发掘的齐家文化墓地位于遗址东部, 发掘区内已显示出 齐家文化墓葬 16 排,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列。墓葬方向虽略有偏 差,但均朝向西北。墓葬结构可分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两大类。 竖穴土坑墓约占 30%,以单人一次葬居多,少数为双人合葬。 竖穴偏室墓约占 70%,以偏室数量可分单偏室、双偏室和多偏 室三种类型。 其中单偏室墓葬数量最多, 以偏室位置还可分为左 偏室和右偏室; 双偏室墓葬相对较少, 以偏室位置也可再分为左 右偏室和位于同一侧的上、下偏室;多偏室墓葬最少,墓道左右 两侧皆有偏室, 惟一侧为上下两个偏室。 竖穴偏室墓也有单人葬, 但以多人合葬居多。不计墓道部分,合葬人数在 2?9人之间。 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的埋葬方式以土葬为主, 同时也发现 有少量火葬以及个别土葬与火葬混合埋葬的现象。 土葬还可按照人骨放置特点进一步分为一次葬、 二次葬、 扰 乱葬及普遍存在的人骨推挤现象。 其中一次葬、 二次葬和扰乱葬 在以往考古工作中多有发现, 无需赘言。 而合葬墓中普遍发现的 人骨经过不同程度扰动, 明显系推挤所致, 目的就是在既成偏室 内获取必要空间以便埋葬后来者, 明显有别于通常所谓的二次葬 和扰乱葬, 暂且称之为人骨推挤现象。 推挤人骨通常是在肉体腐 烂后进行的, 因而人骨推挤现象本身就是多人多次合葬重要证据 之一。 M240为一座竖穴墓道偏室墓,偏室位于墓道左侧,设有头 龛(图 1)。 墓道平面为圆角长方形,长 2.16 、宽 0.62 、深 1.7 米,方 向为 300°。墓道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近底部发现 2 具上下叠 压的人骨,分别编为I、□号,两具人骨之间铺有一层炭灰。I 号人骨在上,为成年女性,俯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右;上肢 弯曲,双手及于颈部右侧,下肢叠置,左腿在下。H号人骨在下, 为成年男性, 仰身直肢, 头向西北, 面向上; 口中含有一块陶片, 似非有意所为。□号人骨右侧发现1件骨匕,人骨之下的墓道底 部发现有豆、壶、双大耳罐、侈口罐、碗共 5 件陶器。另外在靠 近偏室口部发现 1 具头骨。 填土中包含较多陶片和石块, 部分陶 片可以拼对成完整器形,或为有意打碎埋入的。 头龛位于墓道头端下部, 顶部距墓口 0.9 米。口部及底面形 状皆近长方形,宽 0.54 、进深 0.38 、高 0.5 米。龛内放置 1 具 头骨,编为山号。头骨之下有一层厚约 6厘米的沉积土,显然应 是后期放入的。 墓室底面低于墓道底面约 0.03 米,口部及底面形状为圆角 长方形,长 1.78 、进深 0.8 、高 0.33 米。室内填充土是较为松 软的灰色土。偏室内葬有 3 人,头向西北,每具骨架均有不同程 度的位移现象。靠近墓道的W号人骨为成年女性,未发现头骨, 右臂错位,腿部斜向内侧。中部V号人骨为成年男性,亦未发现 头骨,肋骨凌乱,右小腿错位,似经推挤。墓室内侧为W号人骨, 儿童,性别特征不明显,骨骼稍有移动。经初步鉴定,头龛内山 号人头骨可能与偏室内W号人骨属同一个体, 而墓道内的头骨可 能与偏室内V号人骨属同一个体。偏室脚端外侧随葬有 1个牛 头,W号与V号人骨腰部之间有 1件骨管。 偏室内人骨经局部扰乱,甚至w、V的头骨被较大幅度移动, 显然系人为原因所致。 尤其头龛底面高于墓道底面约 0.4 米,其 内发现的头骨不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 而且, 这种局部有序扰动 行为极有可能是在墓道填埋之前进行的。 惟有如此, 墓道底部上 下叠置的 2 具人骨才不会受其影响, 或者说墓道所埋之人是在偏 室人骨被扰乱之后才形成的, 进而说明, 该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 只封闭墓道口而不曾填埋墓道, 这种现象本身也应是多人多次合 葬的重要证据之一。 火葬墓在齐家文化墓葬中仅发现 4 例。一般是先挖一圆形或 圆角方形竖穴土坑, 再将盛放烧骨乃至骨灰的陶器置于其内, 陶 器四周用石块或石板围砌将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