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十六国概念界定.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议十六国概念界定 .、八 、一 前言 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随即“五胡”的内迁对当时政 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历史阶段内, 各大少数 民族在北方建立了多个交替的国家政权,我们通称为“十六 国”,究竟是哪十六个国家得以入选,历史上又有哪几种说法, 这就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十六国”的界定 说到十六国,首先就要提到《十六国春秋》。西晋灭亡后中 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匈奴刘渊、羯石勒、氐苻坚等多个政权,这些 政权各有国史,体例不一,记述差距也很大,北魏史官崔鸿根据 自己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草成 102 卷。“五胡十六国”中的 “十六国”也就是根据《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北史后魏崔鸿 以刘元海、石勒、……沮渠蒙逊、冯跋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 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撰为十六国春秋,勒成百卷”①。 《十 六国春秋》中关于十六国的界定也是传统意义上十六国的界定。 之后唐修《晋书》,提出了“按载记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 凡十六国皆剩晋乱各盗一方”②,然而在《载记》中,记载了成 汉李雄,前赵的刘渊、刘曜等,……大夏赫连勃勃这十二国的人 物传记,却缺少原本目录中提到过的前凉、 西凉和北燕三个政权, 这又是为何?原来,《晋书》为唐人所编,汉族成了正统王朝, 而《载记》记载的都是非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前凉张 茂、西凉李暠和北燕冯跋都是汉族人,自然不被《载记》所载。 《十六国春秋》关于十六国的界定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也是 今天我们教科书里列举的十六国, 在此之后, 支持这一说法的文 献不胜枚举,其中也多方便地按“所在分十六国,五凉、四燕、 二赵、三秦、大夏并蜀为十六”③的顺序来排列十六国,而非其 存在的时间顺序。 唐人徐坚进一步提出了“十六国”的建立者和 政权的都邑,“晋乱,有十六国各建都邑。前凉张轨都炖煌,后 梁吕光都姑臧,……夏赫连勃勃都统万城。”④宋代郑樵在此基 础上,补充了这些都城在宋代时的名称:“十六国都:张轨都敦 煌谓之前凉(沙州),吕光都姑臧谓之后凉(凉州), 乞伏 国仁都定乐后迁金城谓之西秦(定乐兰州东境金城河州),赫连 勃勃都统万谓之夏 (朔方) 。”⑤宋石延年在 《五胡十六国考镜》 中依然按照《晋书》中的提法:“何以为十六国?曰:五凉、四 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这些文献记载的关于“十 六国”界定方法都是符合《十六国春秋》的观点的。 二、 其他“十六国”内容的界定 历史上关于“十六国”是哪十六个国家说法并不一致, 除开 《十六国春秋》 提出的界定方法以外, 还存在着其他几种不同的 界定方法,我们这里暂为分析一二。 1、“五胡”独立出去和“十六国”对等,再用其他政权来 补充十六之数,实则超出十六国范围 和《十六国春秋》界定相差最大的应属元代陈栎在《历代通 略》中提过的说法,“五胡者何?汉刘聪,后赵石勒,秦苻坚, 后燕慕容垂,后秦姚苌是也。十六国者何?成李雄,凉张寔,魏 冉闵,燕慕容皝,代什翼犍,燕高云,西燕慕容冲,西秦乞伏国 仁,元魏拓拔珪,后凉吕光,南凉秃发乌孤,北凉段业,北燕冯 跋,后凉沮渠蒙逊,南燕慕容德,西凉李暠,夏赫连勃勃是也。 ”⑥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出 22 个国家政权,但实际上,传统界定中 “五胡”并不和“十六国”是同等并列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 “五胡”建立的政权是可以属于“十六国”之中的, 但是陈栎却 添加了其他几个原本不属于传统界定的政权进去,多出“魏冉 闵、代什翼犍、燕高云、西燕慕容冲、元魏拓跋珪、北凉段业” 六个政权。 冉魏一般被视作石勒后赵政权的附属; 西燕由于历时 短暂,性质上也更接近游击军队而非正式的国家; 元魏拓跋珪是 一统北方北魏的始祖, 一般也不能与短暂交替的十六国其他国家 等同;段业和沮渠蒙逊都被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北凉的建立者, 一 般偏向后者, 即便如此, 让此二者同时作为十六国组成部分的界 定,也几乎罕见。 2、将冉魏或者西燕作为和其他国家平等的政权归入十六国 界定中,实则超出十六国之数。 有的界定是在保留传统界定的基础上,增加一到两个政权, 如元代胡一桂所提出的: “晋室僣伪之国实起于前凉张轨, 次蜀 李特,……次北燕冯跋,此十六国之序也(《历代编年图》云魏 不在十六国之数) 。”⑦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中除了和传统界定一 样的十六国之数,又多了一个冉魏政权,共十七个,但材料末尾 又指出“《历代编年图》云魏不在十六国之数”,说明虽然《历 代编年图》 多将冉魏排斥在外, 胡一桂仍然认为冉魏应具有同其 他国家平等列入“十六国”的资格,将其与其他诸国并列提出。 元胡一桂在《晋室五胡僭伪》中,用多个“次”字表述出按 时间顺序排列,“次冉闵魏”,格式和其他政权完全一致,虽然 在文后加了一句“历代编年图云魏不在十六国之数”, 却也并未 将冉魏作为后赵的附属或者直接剔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