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季班所有福利倒计时,仅剩1天
福利一:秋季班代金券60(相当于九折)
30h核心课+4h赠课+1h测试+1h测试讲解+0.5h规划课
59 9 →539 ,课单价约14元
福利二:《一轮复习实战手册(上)(下)》
将一轮复习安排得明明白白,任务拆解到每一周,不用你动脑去思考
福利三:文言文实词小视频(字源引申记忆法)
视频讲解,易学易会,体系完整,全部赠送
福利四:文言文实词手卡电子版
方便打印,便于携带
暑期阶段测评讲解暨毕业典礼
授课教师:代薇
欲得其上,必求其上上。
——代薇班班训
ü排除万难跟直播,能跟多少跟多少
ü如果有不可抗因素,回放从头听到尾,
不可以拖着听
就一年,请坚持!
试卷讲解 题目1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试卷讲解 题目1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翻译】
冰雪融尽,放牧的马群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
楼间。
试问故乡的梅花将飘向何处?风吹着飘散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落满
了关山。
试卷讲解 题目1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绝句,诗、画和音乐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
图,边塞诗中含有几分田园诗风味。
B.诗歌的后两句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境不同,
李诗写思乡情,高诗表戍边意。
C.诗中的“梅花何处落”问得很巧妙,既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又委婉含蓄
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D.“梅花何处落”还巧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
之落,强烈的思乡感情呼之欲出。
试卷讲解 题目1
【答案】B项
【解析】“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句意为:试问故乡的梅花将
飘向何处?风吹着飘散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落满了关山。“诗歌的后两
句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境不同,李诗写思乡
情,高诗表戍边意”错误,诗歌的后两句写虚景,以梅花喻笛声,又以梅花
寄乡思,表达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与李白的这两句诗的意境相同。选
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试卷讲解 题目2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试卷讲解 题目2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翻译】眼前的十亩山田景色与石涵村的景色十分相似,石涵村的风土人情也曾经
是那么熟悉。
窗前的白色艾草惊讶于春燕的归来,篱边的桑叶长势喜人在等待喂养晚蚕。
石涵村民在暖暖的春日来到山岭的北面采茶,明月初上,村民到山溪的南边买酒。
陵阳已到了深秋,而自己越发想要回到茅山石涵,红叶萧萧而下,落在碧绿潭水之
上。
试卷讲解 题目2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写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靠近茅山石涵村,触动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B.第二句写诗人非常熟悉石涵村居的风俗,为进一步描写石涵村做铺垫。
C.第五句写石涵村民在温暖的春日在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村民的勤劳。
D.第六句写月光下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写出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E.最后一句融情于景,渲染陵阳秋天的色彩悲凉暗淡,暗示诗人思归之情。
试卷讲解 题目2
【答案】AE
【解析】
A项,“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靠近茅山石涵村”错误,对“近”理解有误,此处的
“近”是相似之意,即“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很像茅山石涵村”。选项赏析不恰当。
E项,“渲染陵阳秋天的色彩悲凉暗淡”错误,最后一句描写陵阳的秋景,红叶萧萧
而下,落在碧绿潭水之上,这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选项赏析不恰当。
试卷讲解 题目3
修①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②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
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
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
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
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
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