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11-08
肠扭转CT表现(volvulus)
小肠扭转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 较常见于中非、印度和中东地区的人群, 但中国、欧洲、美国则较少见。
肠扭转发病急、病情凶险而且变化快,死亡率高 ,所以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多排螺旋CT(MSCT)具有较高的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合并增强CT薄层扫描、容积成像(VRT)、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更有效直观显示肠系膜血管全貌、显示肠管位置及血管走行的解剖结构关系。
概念
肠扭转(volvulus)是肠袢沿其肠系膜长轴旋转后两端肠袢均受压而造成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受累肠袢易发生坏死、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为外科常见严重急腹症。腹腔内游离肠管均可发生扭转,以小肠和乙状结肠为多。
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继发性:约占74%,腹腔粘连是其中主要因素约占59%;
原发性: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肠梗阻通常是肠扭转的结果,有时也会成为扭转原因,两者可互为因果。
大多按顺时针方向扭转,扭转3600时静脉血流停止,再进一步扭转时动脉血流停止,受其供血的肠管迅速坏死穿孔继发腹膜炎,死亡率较高。
旋转1800~7200易造成肠梗阻。肠扭转角度越大越容易发生肠坏死、穿孔,超过180°即可出现部分肠梗死,超过360°肠系膜血管受绞窄。
发病机制及原因
1、解剖学基础,两个条件:腹膜内位脏器和形成C形肠袢,决定了小肠和乙状结肠好发扭转。
2、病理因素,先天:肠旋转不良、肠系膜过长,后天:粘连束带、憩室(3.0cm)、肿瘤、大网膜或肠系膜裂孔。
3、肠管动力学改变,腹泻、肠麻痹、肠梗阻致蠕动增强或减弱,肠管胀气、积液。
4、腹内压改变,激烈运动、肠梗阻可致腹内压升高,致肠管自主调节能力下降,难以复位。
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持续性腹痛
早期频繁呕吐
消化道出血
腹腔积液
腹部包块或肠型
肠鸣音消失
休克等
一、小肠扭转
多见于青壮年,与饱食后立即剧烈活动有关。
绝大多数小肠扭转发生于回肠,多为顺时针方向。
脐周持续性剧烈疼痛伴阵发加剧,牵涉腰背部,不敢平卧位,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或有局部隆起,可无高调肠鸣音。病程稍晚,极易发生休克。
X线:全小肠扭转——胃十二指肠积气膨胀,空回肠换位; 部分小肠扭转——不随体位变化的液平面,假肿瘤征或咖啡豆征。
影像表现
漩涡征 Whirl sign
Fisher于1981年提出这一征象。
表现为扭转的肠管、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围绕某中心呈螺旋状排列形成螺旋状改变。
包括“肠管漩涡征”和“血管漩涡征”,卷入的多为肠系膜上动脉,部分小肠肠袢
典型的平扫所示,上下层面,肠梗阻征象不明确
典型的增强后所示“漩涡征”,单纯肠粘连,系膜扭转
增强
在显示漩涡征的同时,可发现原发病灶
轮辐状漩涡征(Spoke Wheel Sign)
病例1
病例2
影像表现
鸟喙征 Beak sign,又称三角征 Trangle sign
扭转开始后未被卷入 “涡团”的近端或远端肠管充气、充液而扩张, 其紧邻漩涡缘的肠管呈鸟嘴样变尖, 称之为 “鸟喙征 ”。
影像表现
肠壁强化减弱、腹腔积液和“靶环征”:
肠扭转后肠壁血管扭转受压,肠壁缺血引起肠壁强化减弱,静脉回流受阻致使腹腔积液和肠壁水肿增厚呈“靶环征”。
回盲部扭转360°,术中见肠壁坏死,CT示“靶环征” (白色箭头所示)和腹腔积液(蓝色箭头所示)
空肠扭转270°,腹腔积液,CT示“空回肠换位”,回肠出现在左上腹(红色箭头所示),空肠出现在右下腹(蓝色箭头所示)
二、结肠扭转
乙状结肠扭转
乙状结肠扭转的发生率占所有结肠扭转的60%-75% ;
多见于有习惯性便秘的老年人 (慢性便秘使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扩张增长,肠肌松弛,促使其更易发生扭转 )。
解剖学基础:一般较长,系膜根部大多较窄,肠袢活动度较大 。
漩涡征
鸟喙征
乙状结肠并末段回场同时扭转
“U字征”
“S字征”
盲肠扭转
较少见,多发生青壮年。
解剖基础 :活动性盲肠 , 即在发育过程中 , 盲肠未被固定至后腹壁 , 与末端回肠一起成为游离肠袢。
腹内粘连常为其诱因。
临床表现除腹部绞痛、呕吐、腹胀、便秘等肠梗阻表现外,常可扪到位于中上腹胀气包块。
X线:中上腹胀气盲肠,内有大液平;末端回肠充气位于盲肠右侧。钡剂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0KB.412.367.2 ZF6-1100型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用两断口断路器安装使用说明书.pdf VIP
- 法治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doc VIP
- 虎符铜砭--刮痧课件.ppt VIP
- 斯柯达技术培训:Gateway J533 EN.ppt VIP
- 2025年江苏开放大学大学英语(B)(1)形成性考核作业二.pdf VIP
- 照明设计软件:Dialux二次开发_DialuxAPI接口详解.docx VIP
- 2024届高考作文材料分类训练-------对立关系型.docx VIP
- TW-ZX系列起重专用变频器用户手册.PDF
- 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pdf VIP
- 新22J10 无障碍设计 .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