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动态监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治理工程动态监测说明 监测单位 2017/8/28 第一节 项目简介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治理工程动态监测项目地点:XX 村 项目监测单位:监测单位 项目提交单位:国土资源局二、项目背景 由于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采矿活动,严重破坏了矿山的地质环境。2016 年 3 月,受国土资源局委托,XX 设计公司编制了《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并通过验收。2016 年 8 月底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开始启动,施工方依据《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对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矿山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危岩清理、削坡、坡面清理等综合治理。2016 年 10 月中旬,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因故暂停,施工中断。2017 年 8 月 25 日接上级指示,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重新启动。为了保护国家资源、保证施工质量,国土资源局决定对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动态监测。 本次动态监测区为该设计方案指定治理区范围。三、目的、任务 (1)目的 根据《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 计》方案,对治理工程定期进行动态监测,旨在施工方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治理施工,对在治理过程中未按设计要求的施工进行指正,最终由国土监管部门督促治理施工方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施工。 (2)任务 通过定期对治理区 1:1000 地形测量、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法,结合《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分析治理区是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对未按设计要求的施工进行指正,使矿山治理效果最大限度达到设计方案要求。 第二节 矿山的自然地理 一、交通位置 安徽省该项目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废弃矿山位于城 130°方向,距县城约 17km 处,马山头南坡。治理区中心经纬度坐标为东经 117° 05'49";北纬 34°06'17"。矿山有村道与S301 省道衔接,交通较畅通(见交通位置图)。 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 治理区地处皖北低山丘陵区。山脉起伏呈北东向展布,马山头主 峰海拔标高+227m,山上植被稀疏,主要为杂草及灌木丛,无建筑物。坡洪积裙环山分布。治理区水系不发育,山间冲沟呈“ V”形浅、短季节性干沟,方向与坡向一致,平时均无水,受季节性降水控制。 治理区地貌为露天采坑,属现代人工地貌,由于原采石厂及其邻近采石场长期连续开采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现已形成一个较大的采矿宕口,南北长约 460m,东西宽约 360m,面积约 136866.6m2 的采坑, 采场边坡高度约 10-37m,边坡角 50-70°左右,最大边坡角近 90°, 矿区地表基岩出露,主要由块状灰岩组成。 三、地质构造 治理区地处秦岭纬向构造带北分支,鲁南隆起之南边缘,坐落在徐(州)宿(州)弧形构造带之中近徐州段,为磨山——大方山背斜之东南翼。区内构造简单,为一稳定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128°, 倾角 40°,产状较平缓。 ⑴褶皱 刁集—老山寨背斜,轴向北东-南西。延伸较远,北西翼发育不完整,被北东向纵向断层破坏。 ⑵断裂 区域构造上北东和北西断裂发育。治理区未见断层。发育190° 与 302°两组裂隙。 ⑶岩浆岩 治理区及周围岩浆岩不发育。四、治理区水文地质条件 ⑴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含水介质特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治理区无第四系松散层,只分布寒武系中统张夏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 该含水层(段)分布整个治理区,且大部分岀露地表。据对治理区人工边坡观察,地表之下 1m 深度范围内岩石风化较强,开口状裂隙。岩溶发育一般,岩溶形态以溶沟和溶槽为主,上宽下窄,并多为粘土充填。据该市等地石灰岩勘查报告资料,岩溶发育率为 1-5%。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q=0.005-1.51/ s? m,富水性弱-强。据相邻矿水质测试资料:地下水类型为 HCO3-Ca 或 HCO3-Ca? Mg,pH 值为7.42,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 0.35g/1。治理区为裸露型寒武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段)。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埋深+40m 以下的裂隙、岩溶中。 ⑵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治理区含水岩组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地下水的径流受地形条件、地层产状控制,径流方向与坡向一致,沿裂隙(节理) 侧向径流是地下水主要排泄途径,其次是人工开采和泉水。 治理区原为露天山坡开采,矿层裸露地表,矿层透水,不含水。矿山开采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大气降水可自然排泄,水文地质条件 简单。 五、治理区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治理区及周围出露的地层、岩性、结构及工程力学性质等特征,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 ⑴岩体 主要为中厚层碳酸盐岩岩组,由寒武系中统张夏组及徐庄组灰岩组成,中厚层状构造,隐-细晶质结构,致密、坚硬,裂隙较发育, 局部岩性破碎

文档评论(0)

不忘初心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