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概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汉语概论 一、绪论 近代汉语:晚唐古代到清朝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的,以口语为基本的书面语,它是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之间的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诸家对于近代汉语三点相同的认识: 1、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 、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 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 、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 在认识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问题上,可以确立下面两条原则: 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2 、前后阶段可以 部分重叠的原则。 主干部分是近代汉语诸方面的特点表现得较成熟、较典型、较充分的时期。非主干部分应该是前后两个阶 段的共管地带。 主要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文,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 宋的二程语录等。 近代汉语的下沿可以向后延伸一段时间,清代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 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等作品。 这并不意味着主干部分是主要的,而非主干部分是次要的。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着眼,主干部分与非主干 部分并无主次之分。在近代汉语研究工作中,非主干部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近代汉语 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 点。 1、产生大量的新的词语; 2 、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 3 、双音词、多 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 4 、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以及外 来语等。 近代汉语语法也很有特点,如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常见的前缀有“阿”(阿谁、阿你),兀(兀 谁、兀那),老(老哥、老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等。常 见的词尾有“子”、“儿”、“头”、“地”、“当”、“自”、“来”、“生”、“家”、“行”等。 在句法方面, 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 “难道…… 不成?” “连…… 也 ….. ”“…… 著” (表祈使)、 “…… 则个”(表祈使)。 近代汉语语音也发生民显著的变化。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里分化出唇齿音,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归并入 清代声母,等等。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的韵尾 -p 、-t 、-k 消失了,闭口韵母 -m 并入 -n,等等。声调方面, 如北方话里的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平、上、去三声,等等。 纯粹的复数标记“们”产生于近代汉语阶段(唐代写作“弭”、“伟”,宋代写作“们”),一直延用到 现代。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在书面上的延续,并不是近代汉语。 例如科举制度的发展使“状元”、“榜眼”、“探花”、“登科记”、“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等新名词成为妇孺皆知之语。“说话”、“诸宫调”、“杂剧”、“戏文”、“弹词”、“道 情”、“宝卷”、“生”、“旦”、“净”、“末”、“题目正名”、“得胜头回”等词语是唐宋以来说 书、戏曲、讲唱艺术的反映。刻版印刷技术推广以后,又产生出“坊刻”、 “家刻”、 “版口”、 “边阑”、 “鱼尾”、“象鼻”等术语名称。许多佛教词语进入近代汉语,反映了外国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诸如“方便”、“因缘”、“投机”、“叫化”、“信心”、“火坑”、“一尘不染”、“五体投地”、 “不可思议”、“借花献佛”等等。“把茅盖头”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上是指禅僧主持寺院。这种 词语意义的形成,与禅家传教方式有关。 第一人称复数,至迟从金元时代起,在《董西厢》等作品中, “俺”表排除式, “咱”表包括式。系词“是” 置于句尾的特殊判断句。系词既出现在正常的位置上,又重复地出现在句尾,一个判断句竟然使用两个位 置不同的系词。 元明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上述特殊判断句式, 是受到佛经典籍、 佛教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的。 造成唐、元两朝官话音系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安转移到东部大都。 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僧人的通俗诗,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文献。宋儒语录是研 究宋代口语的重要资料。

文档评论(0)

187****3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