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截止2016年8月底,我国布放的Argo浮标数量,在当前由3822个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中,仅有134个,占总数的4%左右。与排名第一的美国(2099个,占55%)相比,差距十分悬殊;而与澳大利亚(372个)、法国(334个)和日本(183个)相比,同样也有较大距离。 截止2015年12月底,相关成员国累计布放浮标的数量,排序依次为美国(5268个)、日本(1336个)、法国(918个)、德国(732个)、澳大利亚(707个)、英国(480个)、加拿大(403个)、印度(396个)、中国(352个)和韩国(318个)。其中美国占了已投浮标总数(约11000个)的约48%,平均每年布放330个左右,而中国仅占3%,平均每年布放仅约22个,略高于韩国(约20个/年),却低于印度(约25个/年)。 /board?t=Argo * * * 从国际层面上来讲,国际上正在推进的SPICE计划主要关注西南太平洋海区,PACSWIN主要关注印尼贯穿流,因此本项目不仅将与我国973项目形成南北各有侧重、相互关联互补的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重大项目群,在西太平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NPOCE中起到引领作用,而且将推进与SPICE等计划的协作,确立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 * 在中、高纬度,等密度线可以向上露出水面,等密度面与海面的交线称为抬头线。这里水团可以直接受到大气的作用。图示为北太平洋盐度最小层,这可以认为是一个等密度面,可以看到它在北太平洋露出水面形成抬头线,这里表层的水可以沿着等密度面下沉,大致作顺时针运动。 在高纬水体从混合层进入到混合层之下的水层,这个过程叫做通风过程(ventilation) 由大洋内区的Sverdrup动力学规律,北半球副热带环流每一密度层的水体向南流动,这样该密度层的水体将移动到相邻的较轻水层之下,这种较高密度水体潜没到相邻的较轻水体之下的过程称为潜沉(subduction) * * 这是观测到的北太平洋盐度、密度、溶解氧的经向断面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等密度线在40°N附近露出水面,新鲜的水将在这里潜沉,对应着此处的盐度出现最小值,溶解氧也出现最高值。 通风与潜沉过程也使得北太平洋成为海洋水团的生成地之一。如我们可以根据密度得出北太平洋中层水的运动路径,左右两图就分别是鄂霍茨克海和阿拉斯加湾生成的中层水的轨迹,我们还可以计算出水团的年龄,比如中层水从生成到运动至南海大约需要60多年时间。 * 这就是Huang(1993)提出的盐环流的理论。传统观点认为高纬冷却,使得密度增加下沉,低纬加热,使得密度减小上升,形成经向翻转环流。Huang则认为盐度差异也可能驱动环流,低纬蒸发大于降水,使得密度增加下沉,高纬降水大于蒸发,密度减小上升,形成正好反向的翻转环流。 * Ekman漂流 海面漂流方向与风向成45° 随深度增加流速减小且右偏 总的输运与风向垂直右偏 第一阶段:1947-1960年 主要是正压环流理论,代表工作有1)Sverdrup (1947) 大洋内区风生环流解理论2)Stommel (1948) 西向强化和底摩擦西边界理论3)Munk (1950) 大洋风生环流与侧摩擦西边界层理论4)Stommel (1954),Charney (1955)和Morgan (1956)的惯性西边界层5)Stommel (1957)和Stommel and Arons (1960a, b)的深层环流理论 *正压环流的支柱:正压位涡限制 根据Sverdrup理论利用风应力计算的质量输运流线(Reid,1948) 流线在西边界不封闭 Sverdrup理论:大洋内区的垂直平均经向输运与当地平均风应力旋度之间的平衡关系 Stommel (1948) 不旋转或旋转速度不变的海洋 旋转速度随纬度变化的海洋 Munk (1950) 副热带环流 亚极地环流 热带环流 经典的二维大洋环流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 观测发现中尺度涡,对中尺度涡、涡流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由于缺乏对环流物理过程的理解,海洋环流理论发展相对缓慢 开始建立数值模式进行海洋环流研究,但是由于缺乏来自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洞察力,理解数值结果与海洋观测资料一样都难于深入 01/011993 02/051993 03/131993 04/211993 数值模拟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而中尺度涡现象是数值研究的一个重点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主要是斜压环流理论的研究,此阶段特征是观测,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 风生环流三维结构1) Rhines and Young (1982a,b)位涡均一化理论:上层大洋环流及其垂直结构2) Luyten, Pedlo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