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选
教育孩子懂得节约怎么教育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从小教育孩子节约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节约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节约的方法
首先,虽然您教导孩子的重点落在后半句话,即“要省一点”,而孩子却将重点落在了前半句,即“家里没钱”。于是,他的理解就是因为没钱,所以要省一点,而如果家里有钱,爸爸妈妈和我就不用节省了。这也正是他把别人的钱拿回家的原因。所以,教导孩子节俭,仅仅告诉孩子“家里没钱”不是最好的办法和切入点。
其次,在孩子对“钱”尚无概念也无实际经验的情况下,以没钱为理由告诉孩子要“省一点”,孩子是知半解的。他不能真正理解钱的价值,也就不能真正领会“用钱”和“省钱”之间的关系。
所以,要使您的节俭教育奏效,您还得改变教育策略。既然您已经跟孩子谈到了“钱”的问题,那么就不妨放开跟孩子谈谈。
1、让孩子认识钱币。
带领孩子学着认识钱币,可以从认识硬币开始,根据孩子认数能力的发展再逐渐加八对5元、10元等纸币的认识。不仅要让孩子知道钱币的面值,而且还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比如,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您可以让孩子去投币箱投币,您也可以带领孩子去逛超市,让孩子知道不同面值的钱可以买不同的东西。
2、让孩子了解钱是从哪里来的。
让孩子知道:钱是人们通过辛苦劳动获得的,现在自己家里的钱是爸爸妈妈辛苦劳动得来的,等你长大学会劳动的本领了,你也可以靠劳动赚得钱,而别人的钱也是别人辛苦劳动的成果,别人也需要用这些钱去买他们生活所需的物品,所以随便拿别人的钱是不应该的。在孩子认识到从别人家拿回5角钱是错误的行为后,您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把钱还给别人并向人家道歉。千万不要因为觉得别人不会在乎这5角钱而不让孩子去还钱,毕竟这涉及孩子的诚实和知错就改的问题。您如果担心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可以事先和那位小朋友的家长沟通好,向他们解释清楚孩子是因为不懂钱的由来,也尚未完全建立所有权概念的情况下拿了钱,所以请他们在孩子登门道歉的时候避免使用“偷窃”等词语,并以原谅的态度对待孩子。
3、结合生活实际教孩子懂得取舍。
孩子认识钱币,并已经懂得钱与购物之间的关系后,您可以进一步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合理,必须在自己的支付能力范围内。现在自己家里钱不多,所以必须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买,要省着一点花。当然,如此说教,孩子不太会明白,您可以在平时买东西的时候带着孩子,让他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这个道理。
名人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故事
1、人物:洛克菲勒
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豪洛克菲勒的节俭更是离谱。他经常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是女孩。
2、人物:王永庆
“台塑大王”王永庆对子女的教育是严格出名的。儿女们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富裕,王永庆给的学费、生活费是刚刚好。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王永庆和儿女沟通都是写信,从来不打电话。儿女回信,还要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条牙膏也写上去。
3、人物:周福仁
周福仁说:贫困是资本,而不是障碍。
在地图上看,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左岸,辽东半岛北端,市内有平原,适宜农业发展;市内也有矿山,但在开采之前,对填饱人们的肚子没有任何作用。
西洋集团董事长周福仁就生在这个偏远山区里,父母没有文化,把对子女的要求写在条条框框里是不可能的,因此,周福仁小时候所受的教导都是自然形成的,正所谓“因地制宜”。
周福仁在家排行老二,兄弟姐妹四人。在周福仁10岁时,父亲溘然辞世,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出工干活,缺少了劳动力,生活更是窘迫。
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都是低销量,吃粮食的时候很少,平时都是把玉米秆碾碎了,掺上棒子面吃。周福仁当时正在读小学,经常饿的走不动路,在村里总是能听见小孩子饿的哭声。
等到周福仁十七八岁的时候,早已经下地干活了。当时还是缺少粮食,主要的口粮是“菜团子”,萝卜缨子、白菜帮子剁碎,攥在一起,表面上糊些面,下锅蒸熟,这种菜团子在周福仁看来“非常难吃”。做菜团子时,锅里会熬些粥,也是水多米少。吃饭的时候周福仁经常说:“粥分我多少我吃多少,菜团子我就不吃了。”因此,经常被家人责骂:穷人家生了个富人。
到了1974年,周福仁22岁,他已经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当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67块钱,整个村子十分之一人口外流。
周福仁就生在这样一个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