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ch11_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模拟
* 风应力旋度场季节性转换,在2月和5月分别达到正、负极值,分别对应强的downwelling和upwelling。upwelling的月份为4-11月,其余月份为downwelling。以20C线指示温跃层深度,其年平均值约165m。温跃层深度的季节变化与EP具有一致性,5月深度最小。 * 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反映了海水的垂直运动,实际上意味著上层海水季节性的辐散/辐合。班达海上层海水存在明显的水平辐散运动,其随时间积分得到的体积异常就是由垂直方向的体积输运来补偿。海表至125米(模式1-5层)的体积异常与温跃层深度相关最强。 * 季节变化主要特征: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变化振幅超过10Sv。主要是年周期变化,也有一定的半年信号。 * 可基本反映ITF流量季节变化的总特征,但主要是年周期信号,反映不出半年周期。 * 半年循环的信号来自哪里?--从印度洋季风风场寻找原因。 * 耦合模拟的季节变化。 * SPGA观测。利用观测跨海峡的海底压力,推测海表高度,利用海表高度梯度,计算地转流。第41页图之B、D。 * 最强相关信号出现在120天,赤道太平洋。从140W赤道Rossby波第一斜压模,传到Lombok附近,大约120天。 赤道印度洋上东传的Kelvin波,从70E出发,大约24天到达Lombok海峡。 * * 与1987~2001 年Ⅸ1 观测流量相比(图2(d)), 总体上讲, 模拟ITF 年际异常的振幅偏小, 而主要的年际异常信号. 例如观测中1988~1989, 1994 和2000年流量正异常, 以及1992 和1998 年的负异常, 在模拟结果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再现. 1987~2001 年180 个月期间模拟和观测ITF流量年际异常的同期相关为0.68. * LICOM1.0 的结果中, ITF 流量与ENSO(Ni?o3.4指数,120-170W, 5S-5N )的总体相关是显著的负相关(即意味着La Ni?a期间ITF 流量较大), 相关系数最大值(-0.65)出现于Ni?o3.4 指数超前ITF流量异常4 个月, 同期相关-0.47. ITF 流量与IOD的总体相关也是负相关, 同期相关-0.13, 最强相关-0.35 出现于IOD 超前ITF 流量5个月。 * 由于ITF是从太平洋向印度洋输送热量,关闭ITF首先影响的是SST的格局:赤道太平洋SST升高,最大增温出现在日界线以东,可达1K,意味着暖池中心东移;印度尼西亚海和东印度洋SST降低,可达0.6K;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出口处也有明显降温。 关闭ITF也引起了陆面温度的变化,这显然是海—气—陆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显著变化出现在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北部和东亚的一些地区,其中澳大利亚西部升温1 K以上,印度次大陆北部升温将近1K。此外,亚洲东北部有一个较大范围的降温区. * SST的变化意味着西太平洋-印度洋暖池中心以及相应的大气深对流中心东移,降水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赤道太平洋有较大范围的降水增加,最大增加3mm/day出现在新几内亚的北部,东印度洋(赤道以南)到澳大利亚沿岸降水差不多以同样的幅度减少。对流中心东移伴随着云的变化,结果使得赤道太平洋短波辐射减少,而东印度洋短波辐射增加。 * 赤道Pacific纬向梯度减小, * EUC减弱10%。这是赤道太平洋温跃层梯度变平缓而引起的。 * 古海洋和古气候记录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在10Ma以前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暖池在3Ma时才真正形成。在古海洋、古气候意义下研究ITF对暖池形成的作用。以现代、6Ma、14Ma的海底地形,研究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对热带海洋的影响。 赤道太平洋暖池加深30米,而东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变化不大。 * 现代赤道太平洋海温明显增加,印度洋海温明显降低。在南半球塔斯曼海附近也有显著降温,应与前面的经向热输送减少有关。 * 在耦合模式结果中,赤道太平洋、印度洋SST的变化更显著。在南半球中高纬度,耦合模拟的降温范围和强度都更显著。 LASG/IAP/CAS * ?????????????????????????????????????? 海表高度和50-300m平均流 * 在了解了热带太平洋环流概况的基础上,学习关于太平洋如何与印度洋相联系,即Indonesian Throughflow。 * 具有多个称谓,反映了该海域是复杂区域的交汇点,从不同区域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命名。 * 与较熟悉的热带太平洋环流相联系,是太平洋西边界流的一部分。 * 基本定义。以下内容从三个方面考察其特征和意义。 * 1954年,Wyrtki受聘来到雅加达。其后的三年(1954-57),Head of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Research, Djakarta,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