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未必有益孩子应如何读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卷未必有益孩子应如何读书 有人说:“开卷有益。”但我却不认为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到底是怎 么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开卷未必有益孩子读书应该掌握的技巧, 希望大家认 真阅读! 为掀起阅读热, 有领导推出“量化管理”的措施, 如某大学规定学生每年必须读课外书多少本 ; 某城市评出的“五好家庭”起码得藏书多少本。此类做法受到批评:现代社会中, 每个人的时间都特别珍贵, 能用来享受阅读的时间需要格外珍惜。 爱读书 ,不是因为这种品质是一个人优秀的标签, 而是因为读书是帮助我们寻找优秀品质的途径。这条寻找的路,有人向往天涯海角,有人只想安居一方,无论是多而广,还是少而精,他们都是自由的、无悔的,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 怕的只是没有安居者的怡然自得与坚韧, 亦不具备远行者的勤奋开拓与品位,连坚持长期阅读的定力都没有, 又去盲目追求读书数量, 这不是奔向远方, 是流放。 笔者年轻的时候 ,口粮要计划供应,母亲给儿子盛饭,要盛满满的一碗,还要添上一句“人是铁,饭是钢”,因为那时吃饭是头等大事。在精神产品稀缺之时,人们也会讲“开卷有益”之类的话。 而如今可供阅读的材料目不暇接, 该如何作选择性阅读便成为公众话题。 吃的不卫生,身体要出状况。阅读不卫生,问题可能更大。作家韩少功小结出几条阅读的“卫生常识”,很值得读者们借鉴。 首先,不可暴食。 人不可饮食过量, 阅读的节奏和规模其实也须保持在合理范围。 身处一个知识爆炸和信息过剩的时代,遍读天下书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刷屏刷到手抽筋,翻书翻到两眼黑,倒容易读坏胃口,读乱心智。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是说, “学”要与“思”两相匹配, 若不给“思”留下足够的时间和脑容量,“学”便可能沦为一知半解,生吞活剥,杂乱无序,甚至严重消化不良。这种激进阅读不把自己读成一个庞杂信息的垃圾桶,恐怕也难。 其二,不可偏食 。人需要营养均衡,其阅读面也应合理分布。 专业知识太窄,心理自闭多见,如此等等,与当下很多人的阅读范围偏狭经常互为因果。 相反,让阅读跨专业 ( 理科生读一点文科书籍, 反之亦然 ) 、跨年龄 ( 老年人读一点青年读物, 反之亦然 ) 、 1 / 6 跨立场 ( 激进派读一点保守派作品, 反之亦然 ) 、跨文化 ( 基督徒读一点儒家经典,反之亦然 ),, 来一个多元互补和远亲杂交, 必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 健全心智,快乐人生。 其三,不可错食。 任凭娃娃们接触暴力、 色情的读物,肯定是一种心理上的“病从口入”。 长时间泡在快餐文化里,也无异于把零食当主食,伏下重大的健康隐患。 在人生经验 缺失或错配的情况下,年少者读《红楼梦》是石上种豆,打拼者读《五灯会元》是缘木求鱼,消沉者读虚无主义是雪上加霜, 浅学者读后现代主义是饮鸩止渴,, 垃圾读物暂且放下不提, 即便是那些富营养食品, 其实也都有风险, 一旦 缺乏相应的接受条件 ( 阅历、心态、基础知识、实用需求等 ) ,就如浓甜之于高血糖,肥腻之于高血脂,再好的东西也可能成为毒药。 在这里 ,治病并不都是“大方子”就好,读书也不都是大部头、新品牌、高格调就好。多一点因地制宜,多一点循序渐进,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多运动才能促消化。书本并不等于知识。知识更不等于能力。读书充其量只是一种“半教育”。阳明说过:“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这话的意思是,读书的成功不在于学舌,而在于有为 ; 不在于照搬前人结论,而在于探知前人的得失过程和操作智慧, 从中汲取创造性能量, 进而推动自己在新条件、 新问题、新任务情况下的“知行合一”。 完善的教育,成功的读书,其实须延伸到摸爬滚打上天入地的相关实践中去,延伸到活学活用的一辈子中去, 把“读”的过程变成一个“做”的过程, 把口舌之学变成心身之学。这就像一个健康人总是要靠运动、 劳动、行动来增强胃动力,把食物输入最终转化成自己的心灵手巧和身强力壮。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2 / 6 3 / 6 4 / 6 5 / 6 6 / 6

文档评论(0)

135****65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