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导学案含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 一.复习要点 1.作者及历史背景 苏洵( 1009-1066 ),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 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教二子读书。嘉祐间( 1056)携二子 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 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轼 22 岁,辙 19 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 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 三苏 ,俱为列入 唐宋八大家 。其著作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权书》(共政论与史论十篇,此为其八)。 战国时,秦于商鞅变法后日强,而六国由于因循守旧,政治混乱而相对衰落,在秦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只能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 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梁、唐、晋、汉、周)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 政策,军权、财权、人权都归中央,将帅无自主之权,这样虽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 成了军事上衰颓。辽(契丹(古族名,古国名)东胡人所建国家,今辽河上游一带)、西夏 (党项羌(羌,古族)所建之 大夏 ,今宁、陕、甘西北部)侵扰,宋军败多胜少,政治外 交于是更软弱, 澶( chán)渊之盟 (澶渊, 古地名, 今河南濮阳县西北) 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辽向宋索地(索晋阳(今太原)、瓦桥(河北雄县)以南十县地),无奈宋 又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西夏王李元昊上书请和,宋答应每年给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此文正是借论六国赂秦招致灭亡这一点(古人论史事不一定很全面,主要在于立 论有据,言之成理。 六国灭亡在于赂秦 ,此不免片面),批评宋朝贿赂辽、西夏以求苟安 的不当,主张任用谋臣奇才而奋起抵御外侮。 此文文笔纵横恣肆、 简劲切洽,是议论文之典范。 二、课文内容简讲 1、课文共5段,可根据论证过程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1段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一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二是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写法:开宗明义,正见胸有成竹;要点已定,可作论述依据。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第二部分(2-3段,本论)论证中心论点,从论证两个分论点来论述。 第2段:论述割地赂秦之害:割地赂秦使秦获地比战攻更多, 而欲望永不满足,诸侯因割地 赂秦而弱,至于破灭。 -- 论证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证方法: 例证法(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引证法(以地事秦 火不灭)。 第3段:论述六国不合力抗秦导致破灭:韩、魏、楚割地赂秦,齐附于秦,燕赵孤危战败而 亡。 -- 论证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方法:例证法(齐附于秦、燕赵用兵后亡),对比法(附于秦之非 -- 用兵之效) (3)第三部分(4-5段,结论)申明结论,点出主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4段:并力抗秦可抗秦,为秦人积威所劫而趋亡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5段: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更不应当 -- 讽喻宋不要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 2.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 (1)主旨 文章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贿赂敌国就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必然招致灭亡。以此讽喻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应奋起抵御外侮。 (2)特点 ①论证透彻,结构严谨 1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结构:分别论述分论点:引论 -- 本论 -- 结论。②语言运用特色,气势雄健。有对偶句,排比句,有引用、设问、比喻等。六国论、阿房宫赋 一、基础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的异义或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②秦以攻取之外( ) ③暴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 ④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 ④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⑤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3.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 今义: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 今义: ③至于颠覆,理宜固然。古义: 今义: ④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今义: (5)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义: 今义: (6) . 而犹有可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4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