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机理及预测技术.pptxVIP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剩余油分布机理及预测技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据估计,只要石油采收率上升到50%,就可使地球上的石油生产至少延续到22世纪。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相当于增加2~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剩余油的基本概念;概念辨析 目前关于储集层中的油气分布,有这几个名称需注意区别: 原状油:投入开发前油藏中的油。 残余油:指特定开采过程终了时,油藏中残余下来的油。 剩余油:一般指投入开发后,在现有的开采工艺条件下,油藏中的可被开采的油,也称剩余可动油。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研究中的永恒的主题。;2、剩余油的状态 油藏内剩余油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储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状态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形成与分布的机理。剩余油分布状态主要有:;剩余油宏观研究;研究重点;平面剩余油富集区: 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 储量丰度高值迭合区; 边滩中的水下浅滩、 凹槽,天然堤; 双凸型、顶凸底平 型、顶平底凸、顶底鼻 状等微构造模式; 强非均质井区 流动单元 B, C分布区;中一区Ng44 累计水油比分布图;层间非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但剩余油潜力仍在主力层。;1).沉积层序上部; 2).多段富集。;不同含水级别各层的剩余储量;在宏观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入水未波及到的、或者波及程度比较低的部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构造、储层非均质性以及井网条件的控制。 一般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①边缘相带,如河床边缘、堤岸相带、边边角角、低渗透差储层或表外储层;②封闭性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与微构造起伏的高点;③正韵律厚层的上部;④井间分流线、井网控制不住、注采系统不完善的部位。 ;研究流程;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单砂体细分对比和地层模型 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型 断层与油层微型构造 微观储层表征和结构模型 流体性质与流体模型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流体流动单元研究 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剩余油分布模式及综合评价;微型构造模式;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微观剩余油研究; 是指油藏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地下储层中的流体(油、水和油水混合物)对储层的骨架(矿物颗粒、基质和胶结物)、孔喉网络以及流体自身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对储层微观的改造和破坏的作用。;动力;油藏开发流体风化作用 油藏开发流体剥蚀作用 油藏开发流体搬运作用 油藏开发流体沉积作用 ;2-2-178井12层2单元(综合含水40%);氧离子与储层中的基质和胶结物发生作用,导致基质和胶结物被溶蚀,使粘土的总含量减少。;流体在地下储层中渗流,流速相对慢,流量也分散,冲击力较小,故油藏流体对储层机械剥蚀作用相对较弱,但机械剥蚀作用一般与流体物理风化作用相互伴生。;注入水中的氧离子能对任何储层的孔喉骨架和孔喉网络进行不同程度的溶蚀,这种化学剥蚀作用使喉道增大,渗透率增加。;(5)、机械搬运作用;;卡堵式沉积 ;(8)、化学沉积作用:;孔喉大小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微构造起伏与未被水洗剩余油的可能分布状态;(A )油滴;a—在并联孔道中;b—在H形孔隙中;c—在死孔喉中;d—在由于胶结物被封隔的孔隙中(Dawe等,1978);(B)索状;(C)蔟状;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  (A)毛细管力作为驱动力;本区注水驱油实际是主要克服粘滞力和重力影响。 ①单孔道模型。对于单根圆柱形毛细管模型,油或水单相渗流速度服从泊稷叶公式,即;单根毛细管的变断面油滴阻力示意图; ②双孔道模型。储层孔隙体系很复杂,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表述,但可定性地用一对不等径的并联孔道即双孔道模型来阐明驱替动态。;剩余油分布模式;剩余油分布模式;剩余油分布模式;b、斑块状;c、油呈孤滴状、孤粒状;d、油包水、水包油; 剩余油综合研究中应当特别注意的三个要点: 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要深入了解油田开发史; 三、要掌握获取基础资料的时间。;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精细油藏描述 要搞清水淹油藏内部复杂而又分散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油藏描述必须向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客观情况的、精细刻划油藏非均质特征的三维定量地质模型。一方面通过油藏地质的层次化研究,达到精细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密井网资料和井间信息,将沉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地质统计学相结合,建立预测剩余油分布的精细地质模型。 ; (2)多学科综合 水淹后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很大,仅凭单一学科预测剩余油

文档评论(0)

zhil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