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xVIP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x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目 录;;;;;;;;;;;;;;;;;;;3.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 禀赋和空间区位上的劣势,以及由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带来的区域发展差距,发挥区域政府或其他区域组织在调控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学早期研究的重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指出:“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之后,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经济增长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其进一步集中,区域间不平衡增长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增长动力来源于核心企业家善于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和动态增长气氛”。 围绕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理论解释,分别形成了累积因果理论、激进主义理论和新古典主义三种理论。上述理论都认为应实施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赫希曼的“梯度推移”理论,以及法国学者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与上述三种理论不同的则是区域平衡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将产业或部门间的平衡发展引入到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讲”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等。;3.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 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对第三世界的区域贫富差距以及区域发展问题作了论述。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在治理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关的区域经济差距、区域分工、区域联系等方面的问题,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针对区域分工问题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方面,国外学者重视制度经济学、博弃论与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在区际经济关系研究中的运用,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针对区域差距问题,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核心一外围理论、到“U”型理论与钟型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区域经济关系演变规律,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与借鉴作用。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 (1)经典区位论:在19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内,德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奠定了研究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在19世纪初期,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基础性理论成为考察现代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理论模式。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通过运输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布点的基础网———区位三角,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计算,进一步推导出区域工业活动空间分布模式,从而揭示了工业经济空间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机制,把区位理论由农业扩展到了工业。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地区的城镇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的特性分析,揭示了区域城市分布是具有等级序列的,在空间上是呈蜂窝状的空间结构,城市的辐射影响范围是一个正六边形,而每一个顶点又是次一级的中心,形成区域城镇体系的正六边形空间结构模式,据此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廖什在继承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并扩展了区位理论的范围,将贸易流量与运输网络中“中心地区”的服务区位问题也纳入其中进行研究,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 (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a.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理论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关注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关注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与形态的模式研究。从注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 空间极化理论以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后经布代维尔、弗里德曼、缪尔达尔、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影响。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进步或创新,但这种创新只集中在少部分的企业,这些企业被称为推进型企业。推进型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它们有创新的技术,能有意识的培养增长极,而增长极正是创新的发源地和扩散地。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布德维尔把经济空间转化为具体的地理空间,提出

文档评论(0)

dididada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