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伯记忆中那个钢花飞溅的年代
年近八旬的马澄是位从杭钢退休的高级工程师。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年轻时,聪慧过人。
1955年,马澄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冶金专业(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冶金系当老师。他精通俄语、英语,还学过德语、日语。1964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杭钢建设,他被派到杭州钢铁厂,从此站在钢铁冶炼的最前沿,并为此付诸了毕生心血。
他为厂里省下三百万
那时,杭钢科班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也就百来名,马澄是其中的佼佼者。
聊起当年,马伯的话就多了,1972年,他发明的铁矿原材料高温传输钢丝网带技术在全国获得运用推广,解决了当时铁矿粉料,烧结成块的一大难题。
那年,马伯所在的炼铁分厂,铁矿石从生料变熟料,经竖炉烧结之后,1000多度的球团矿料要经橡胶运输带运输,而橡胶传输带显然会耐不住高温而断裂,经常引起工厂停产。那个年代宽幅橡胶运输带几乎都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价格高,有时一星期出现两三次停产,几乎是常态化的事件,令生产厂长深感棘手。
在炼铁分厂工作的马伯,有次和同事去上海出差,偶然在五金店发现一种用于传输玻璃杯的钢丝运输带,长约五六米,它是应用于玻璃器皿通过高温传输后,使玻璃杯经得起爆裂。马伯受到启发,出差途中,他就开始查找资料,还真被他找到了这样的专著,书中就有钢丝网带的相关介绍,是位王教授写的,这下他心里就更有底了。
回单位后,他向负责生产的王副厂长汇报了这一情况,厂领导立马同意他着手研究改进。几个月后,经他改进的铁丝网带替代了橡胶运输带。此传输网带形状与原橡胶运输带外形大体相同,甚至连柔软度也无差异,由此,解决了这一国内技术难题。国家《冶金报》为此还专门作了报道,昆明、济南等地的兄弟钢铁厂纷纷前来取经。同年,他为杭钢省下了300多万的进口传带费用。
几十年过去,马伯脸上依然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他俏皮地说:“那都是1972年的事了,你算算看,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3块5毛,能为国家节省300多万,折到现在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吧?”
寂兮寥兮,不改其志
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马伯一生中磕磕绊绊的事自然也不少。先说1972年,经他研发的高温传输钢丝带技术,在全国获得运用推广,但因为没有及时申报专利,他的知识产权后来被人剽窃了,他到处申诉,都无果而终。
在文革动荡的岁月里,马伯在杭钢被挂过牌子,上台挨过批斗,后进干校,徒步两百里被发配到长广煤矿去夺煤。但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马伯不怕折腾,他说,活得坚强就是最大的成功。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什么都难不倒,一直到老。”
马伯在坐冷板凳的年代里,依然热衷于他的钢铁事业。如对高炉炉顶的改造,马伯将国外常用的“马基式”布料器技术改造成空转布料器,防止了高炉布料器卡机的毛病,这一改革成果被西安重机所的《重型机械》杂志刊登在头篇。
1975年,他又参加了超声波探伤仪的整体仿制技术,并应用于各种钢材坯料缺陷的探伤检测。他对钢铁技术的钻研从未停止过,直到马伯退休前的20年里,他先后参与了海水用钢和弹簧钢的开发。1991年,马伯在浙江省冶金厅组织的冶金机械系统职称考试中拿了96分,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高级工程师职称。
改革开放后,马伯尝试着“一条腿”下海,帮康桥镇企业搞起了楔横轧厂,轧厂做大了,所有技术都教会了他们,人家羽毛丰满了,就一脚把他踢开了。有朋友责怪马伯说,当时你没勇气辞职,放弃铁饭碗,如果当时有勇气,壮士断臂,说不定现在也是身价千万了。马伯一点也不后悔,人生的轨迹有时就是这么注定的,天定地和!
享受像大雁一样迁徙的快乐
新年第一天,马伯又准备搬家了。在帮马伯搬家整理中,我居然翻到了马伯学泰语的磁带。马伯告诉我,退休后朋友请他一起到泰国去开铁矿,他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就开始学泰语,后来泰国没成行,倒让马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泰语会话,说到兴起时,马伯一连说了好几句泰语,我是听不懂的,但真被他的风趣“雷”到了!
退休后,马伯折腾的生活没停息过,十年内居然搬了四次家,杭州的东南西北四个角都住过了。起初是把单位分的福利房卖了炒股,可没想房子一卖,房价就翻了个倍,股票该走时未走,又踏空了,一来二去成了租房客。
好在马伯两个子女都很能干,他们都期望他搬去同住,马伯去住过。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子女住一起碍手碍脚,很不方便。于是,马伯拖拽着行动不便的老伴,从杭州北面的北景园搬到萧山的宁围,再从宁围搬到西湖区的转塘,前些日子又搬到杭富公路沿线的赞成岭上了,据说也是暂时的过渡,马伯悄悄跟我说,最近他已经买了房,一年之后又要搬回萧山了。
马伯说,虽然他没有稳定的幸福,但他们像大雁一样有着迁徙的快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