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5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 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 导语:?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 背景介绍: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 作者简介: ???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思想主张:?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 具体第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看看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 可见他喜欢的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主张。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孟子用一句托词“我没听说过”轻巧的转换了话题,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预设话题“王道”上来了。? 我们来分析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掌握对方心里,因势利导)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 接着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宣王辩解,进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张:(乘虚而入 由近及远) = 1 \* GB2 ⑴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 = 2 \* GB2 ⑵孟子从齐宣王来分析:(明知故问 步步紧逼) 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 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 明确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