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曾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运河与隋亡的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钫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15.“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倾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 16.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

文档评论(0)

文海网络科技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从事文档编辑设计整理。

认证主体邢台市文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30503MA0EUND17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