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返乡农村创业养殖故事
25岁失聪女创业当起鸽老板 给鸽子建“相亲屋”
严漫自己的客厅小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但很难想到,对“工作”如此上心的严漫今年才25岁,却已是一家肉鸽养殖公司的老板。她的公司注册地在青山区,但占地百亩的养殖基地在黄陂。
与其求人收留 不如自己创业
日前,记者来到她位于黄陂罗汉街农村周边的养鸽基地,4间鸽舍分布在院子右侧。目前她已养殖了一万对鸽子,主要销售给农贸市场和酒店,月均销售额已达5万元。
记者在一个鸽舍里找到了严漫,她个子高挑,皮肤白皙,鼻上架着一副眼镜,大红色羽绒服外穿着一件白色工装服,她正顺着一个个笼子观察鸽子的成长情况,并在每个笼外的卡片上做笔记。
虽然记者站她身后许久,但她并没一丝察觉,因为她的双耳完全失聪。
严漫小时体弱,2岁半时一次腹泻由于注射了过量的庆大霉素,导致她半年内听力全失。
严漫从小喜欢画画,高考后顺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园林艺术设计专业。经过4年的学习,她原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设计师,或是一名美术教师,可到毕业求职时却屡屡碰壁。
严漫决定:与其求人收留,不如自己创业当老板。
她给小鸽子建起“相亲屋”
“爸爸以前养过鸽子,而且鸽子很可爱。”严漫一下子就想到要养殖肉鸽。此外她还有一个心思,养殖业不用过多与人交流。
毕业后,严漫和妈妈到北上广、河南、湖南等地考察市场,学习技术。今年4月,她在黄陂农村流转了一片百亩土地,正式当上“鸽老板”。
拿画笔的双手开始与鸽子打交道。严漫的双手有很多疤痕,都是被鸽子抓的。“有时抓鸽子去生产,有时捡鸽子蛋时也被抓。”
现在严漫已练出一身抓鸽子的好本领。鸽子生长习性特殊,两只鸽子必须是“自由恋爱”才能生产。为此严漫为还没性成熟的小鸽子建了一个“相亲屋”,屋长60米、宽12米、高5米,数百只幼鸽可以在这里自由飞翔。
每到夜里,严漫就举个手电筒,趴在屋外观察哪两只鸽子靠得近。“贴得近的就是谈恋爱的,可以一起抓了去生产。”她得意地说,确定目标后她就把灯关上,爬进去抓,一抓一个准。
没了灯光鸽子就不爱动了。她也有失手的时候,“失手了就是一身毛呗。”
严漫平常都住基地,不爱回城逛街。但实际上她却是个家境优渥的标准“白富美”。吴顺英夫妇多年经商,对严漫支持不小,严漫的妹妹现在英国学金融专业。
25岁的严漫为自己订了个很高的目标:用5年做成省内最大的养鸽公司,还要办一场个人画展。她对此信心满满,因为公司开业仅半年,她已经开始赚钱了。
张林友养蜂赚钱的创业故事
——张林友的养蜂故事
四周群山清秀苍翠,山上绿树成阴,各色花儿竞相绽放,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村中成千上万只蜜蜂飞舞,忙着采集花蜜。5月25日,记者在水北街镇翁村马安看到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灵”的主人叫张林友,今年72岁,有着四十多年的养蜂经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的几群土蜂发展到现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业”做得红红火火,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蜂王”。
提起养蜂人,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载着蜂箱寻蜜源、哪里有花去哪里的游徙养蜂人的生活。他们风餐露宿,与蜜蜂为伴,在辛苦中收获甜蜜。然而,张林友却与众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门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过着颇为自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村历年来就有着保护生态的传统,这些年来,大家宁愿日子苦点,也不动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着绵延10里,面积50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这上好的环境给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酿出了马鞍源独有的口味蜂蜜。”说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张林友颇为自得地告诉记者。
“活到老,学到老。养的时间长了,也就能摸索出养殖蜜蜂的一些规律。”张林友说,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最新“张氏收割蜂蜜技术”,蜂箱里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时放入摇蜜机,虽然摇出蜂蜜,也把里面的幼虫给破坏了,影响蜜蜂的成活率。而现在把蜂框分上下两层,只要把上面一层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层,这样节省劳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养蜂虽然是个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时是最幸福的。”张林友说,这些年几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现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开始,都是最好的蜜源,这时也进入了蜂蜜的高产期。为保证蜂蜜的浓度,他一般都会选择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采回的蜜。他说,蜂蜜经过一夜的风干,水分会很少,由于货真价实,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门就卖光了。年景好时,80箱蜜蜂,一年能产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达8万元。
由于技术好,前来学习养蜂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张林友的“甜蜜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他成立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