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的逻辑.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幸存者”的逻辑 打开文本图片集 用巴菲特那句“等到潮水退去之后,才会看到谁在裸泳”形容眼下的光伏产业再合适不过,巨头濒临存亡危机,全行业洗牌在即,资本、行政力量闻风退散,苦捱日子的只剩下企业家和员工们。 然而,哀鸿遍野中,也有幸存者逆势生存。2021年上半年,与尚德、赛维等巨头动辄亏损2亿—3亿美元相比,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净亏损约4250万美元,尽管持续盈利金身已破,但其成本控制与技术能力依然业界领先。 晶科能源是另一家光伏幸存者的代表。2021年11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光伏企业管今年上半年爆出净亏损3亿多,但它仍被认为是光伏行业中相对稳健的企业。 “适当的才是好的,不是发展越快就越好。”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告诉《中国企业家》。搞财务出身、2021年曾被评为“台州市优秀会计”的陈康平,其上海总部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厚德载福,在他看来安全与稳健便是福,“傻子也想过好一点的日子,但做企业野心不能过大,步子不能过快。”他说。 本刊采访发现,在全行业身陷生存危机的情况下没有哪家光伏企业可以置身事外,但保利协鑫、天合、晶科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却凭着自己强大的生存逻辑和基因,在行业危机来临时免受破产威胁。 这一方面是由其所处的行业位置与规模决定的,他们不像尚德、赛维光环笼罩,需要不断扩产维护行业地位,也不像他们一样可轻易获取更多资源,从而刺激膨胀的野心。 但从根本上讲,过去五年是他们如何成功抵制诱惑、控制欲望、增强控制力的故事。无论朱共山,还是陈康平都有传统行业的经验。进入光伏行业之前,朱共山经营的是热电厂,成本、技术和融资对朱来说已经深入骨髓。陈康平此前则是苏泊尔电器的CFO,严格控制现金流是他的必修课。 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他们在产业切入、扩张战略、成本控制与管理方面的与众不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美无瑕,甚至保利协鑫和晶科都曾身陷丑闻。但作为“幸存者”,他们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行业整合时刻即将到来,他们会成为未来的行业领军者,还是会重蹈尚德、赛维的覆辙? 抵御诱惑 过去半年是陈康平进入光伏行业以来最如履薄冰的时期,国内十大光伏巨头毛利率均在10%以下,组件毛利一度只剩下百分之零点几。主管财务与江西上饶生产基地管理的陈康平,在上海与上饶之间跑动得更加频繁。 39岁的陈康平是典型的“高富帅”,虽性格略内向却韧性十足,在苏泊尔从成本会计一直奋斗到CFO。2021年12月,他离开苏泊尔,与李仙德(董事长,陈的妹夫)、李仙华兄弟一起创办晶科能源。得益于市场快速成长,晶科从2021年硅片产能的80MW,到2021年预计全年光伏组件总出货量至1000MW。 2021年金融危机后,他们改变了硅片生产商的定位,向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转型,以期与市场直接对接。2021年高峰期,同行屡在单一领域喊出“全球第一”、“亚洲第一”时,外部供应商、内部高管都担心晶科一体化策略会拖慢发展步伐。 那时,硅片、电池市场供不应求,电池一度卖到10.3元1W,而组件只有12元1W,这意味着把硅片做到电池再做成组件,毛利率增值部分较少,反而不如直接卖电池或硅片回笼资金更快。 不断有地方政府官员给出极具诱惑的条件:“康平啊,赛维现在是多少规模,你们怎么样啊?你要我什么政策?”对于陈康平而言,这些都很诱人,也容易让人冲昏头脑。 抵御单一领域产能扩张的诱惑,避免被外界杂音干扰需要决心,陈康平认为唯有做一体化才能够培育市场,他坚持硅片、电池、组件三个领域产能持平,上下游自我配套。陈康平说,得益于提前布局,2021年欧债危机后硅片、电池订单大幅跳水,晶科手中依然有单可做。 陈康平的风险意识来自于过去苏泊尔的经历。在苏泊尔16年,他已经习惯了不跟风盲目扩张,而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市场潜在的增长匀速发展。 外界普遍认为,晶科的逆势生存得益于过去“不碰硅”的选择,没有大的错误投资。当赛维、尚德这样的光伏巨头深陷多晶硅、薄膜电池投资泥沼时,没有明显投资负担的晶科反而可以“轻装上阵”。 多晶硅价格曾一路疯涨,2021年初,当晶科与资本市场接触上市事宜时,投资基金、券商普遍提出“没有长单怎么上市啊?”囿于资本市场压力,晶科与美国HOCO签了一张每年两三百吨的长单,比起尚德等巨头而言小得多。 但自签署协议起,陈康平心中始终惴惴不安,“签署长单需要2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同时锁定那么高的价格,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代价将是极其高昂的”。2021年5月,晶科成为金融危机后首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为防止夜长梦多,他们很快将手中的长单一半转手于人。 在“拥硅为王”的时代,许多光伏企业开始涉足硅料生产,内蒙古、新疆等地方政府频频伸出橄榄枝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