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时代和他的几个小伙伴.docxVIP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时代和他的几个小伙伴.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弗里德里希 #183; 黑格尔的时代和他的几个小伙伴 作者 [澳 ] 彼得·辛格 |节选自 《 Hegel 》张卜天译|译林 出版社 2015 年 黑格尔逻辑学怎样开端? 来自慧田哲 学 00:00 25:311770 年,格奥尔格·威廉·弗 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 他的父亲是符腾堡公国宫 廷中一个官职不大的文职人员,其他亲戚则是教师或路德会牧师。关于黑格尔的生平,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事情可讲,但他所处的时代在政治、文化和哲学上都很重要。 黑格尔故居 1789 年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遍了欧洲。此时华兹华斯写 道: 活到黎明已是至幸,再得青春何负此生! 此时黑格尔年近 19 岁。后来他也称法国大革命是“灿烂的黎 明”,并说“一切思想者都分享了这个时代的欢欣”。春天的一 个周日清晨,满怀这种欢欣的黑格尔曾和几位同学到郊外种 下一棵自由树,象征着大革命播下的希望种子。 黑格尔 21 岁时,法国大革命战争已经开始,不久革命军便 侵入了德国。今天我们所说的德国,当时由 300 多个国家、 公国和自由城市组成,作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统治之 下的神圣罗马帝国松散地联合在一起。拿破仑在乌尔姆和奥 斯特利茨大败奥地利人, 1806 年又在耶拿的战斗中摧毁了 第二强大的德意志国家普鲁士的军队,一举终结了这个千年帝国。 黑格尔当时生活在耶拿。也许有人以为他始终同情战败的德意志国家,但他在耶拿被法国人占领后第二天写的一封信却只表露了对拿破仑的崇敬之情: “我看到皇帝——这个世界灵魂——骑马穿城而过, 去检阅军队。看到这样一个人在这里集中成一点,坐在马背上,走向世界并且统治它,这的确是一种奇妙的感受。” 拿破仑检阅场在拿破仑统治欧洲的整个时期,黑格尔始终保 持着这种崇敬之情。而当拿破仑 1814 年战败时,黑格尔称之为一个悲剧,是平庸毁灭伟大天才的奇观。 1806 到 1814 年的法国统治时期, 德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 普鲁士,自由党人冯·施泰因被任命为国王首席顾问。 上任后, 他立即废除了农奴制, 并重新组建政府。 其继任者冯·哈登贝 格则承诺在普鲁士建立代议制政体。但拿破仑战败后,这些 希望都破灭了。 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威廉三世对改革失去 了兴趣。拖延数年之后,他于 1823 年建立了仅仅是临时性 的“等级”(estates) ,这些等级只能提一些建议,而且完全受 地主统治。 不仅如此, 1819 年在卡尔斯巴德的一次会议上, 所有德意志国家还一致同意审查报纸和期刊,并对宣扬革命 思想的人采取镇压措施。 歌德在罗马平原上从文化角度来说,黑格尔生活在德国文学 的黄金时代。他比歌德小 20 岁,比席勒小 10 岁,但这并不 妨碍他欣赏他们的所有成熟作品。他是诗人荷尔德林的密友, 与诺瓦利斯、赫尔德、施莱尔马赫、施来格尔兄弟等德国浪 漫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也是同时代人。歌德和席勒对黑格尔产 生了重大影响,黑格尔显然认同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些想法, 尽管他拒绝接受浪漫主义者的大部分主张。 不过,对黑格尔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当时德国哲学的状况。 为了理解黑格尔本人思想的背景,我们需要从康德开始讲起, 并简要概述康德之后的发展。 1781 年,伊曼努尔·康德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 。如今,这 部著作被誉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康德想要确定我们的理性或理智在知识道路上能够获得或不能获得哪些东西。他的结论是,我们的心灵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从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得来的信息。知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在主动起作用,它对我们的经验进行组织和系统化。我们是在空间、时间和实体的框架内认识世界的;但空 间、时间和实体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在那里”的客观实在,而是我们的直观或理性的创造物,没有直观或理性,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那么,我们也许自然会问,独立于我们把握 世界的框架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康德说, 「这个问题永远也得不到回答」 。独立的实在——康德称之为“自在之物”的世界——永远超出了我们的认识。康德生前,使其享有盛 誉的不仅有《纯粹理性批判》 ,还有其他两部批判,即关于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和有很大篇幅关于美学的《判断力批判》。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人是一种能够遵守理性道德律的存在,但源于我们身体本性的非理性欲望容易使人发生动摇。于是,道德行为总要经历一番挣扎。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压抑除了对道德律的崇敬之情以外的其他所有欲望,道德律引导我们自愿履行自己的义务。与这种认 为道德仅仅基于人性理性方面的看法相反,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认为审美欣赏包含着我们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和谐统 一。 在《纯粹理性批判》结尾,康德表达了一个愿望:沿着他所开辟的批判哲学之路,或许可以“在本世纪结束之前”取得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没能取得的成就, 亦即“使人类理性在其

文档评论(0)

187****365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