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民族音乐学的灵魂人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论文 民族音乐学的灵魂人物   杨荫浏(1899 年―1984年),江苏无锡人,字亮卿,号二壮、清如,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先生从小对音乐情有独钟,6岁时便接触二胡、三弦、琵琶等中国民间器乐,并能基本掌握其演奏技巧和特色,后加入无锡“天韵社”跟随社长吴婉卿系统学习各类传统音乐,如昆曲、小曲、徽调、十番锣鼓等等。1914年,杨荫浏先生向美国传教士郝路易女士学习英文和西洋知识,并对和声曲式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挥。1930年掌握宗教音乐知识……这些都为以后的音乐研究奠定了扎实且坚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1936年起先生先后受邀担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国立音乐学院教授、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研究员、教授, 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要职。他的一生著述颇丰,据美籍学者韩国璜教授1980年在美国的《民族音乐学》期刊上撰文, 公布了杨先生一生所发表的音乐论著文目计106项。他几乎涉及到音乐方面的各个领域:如中国音乐史研究,代表作品《中国音乐史纲》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传统乐律学《弦律比数表四种》和《音准及量音尺》;古琴研究《七弦琴微分之位置与其音程的比值》、宗教音乐论文《如何对待我国的宗教音乐》、同时还有语言音乐学、音响资料建设等方面,均有成熟的思考和建树。   一、贯穿于一生的音乐实践   提到杨荫浏先生,不得不说到音乐实践。先生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思想:要了解真正的音乐特点,就必须将音乐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要吃透浩如烟海的中国本土音乐,又将之消化、发扬、创新是要花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泛泛浏览,浅尝辄止,只会捉襟见肘。他对音乐史学作过多年研究,早年浸泡在田野中,学习民族乐器,了解了风俗细节, 熟悉各种仪式和用乐规矩。先生在研究古代乐律以及民族乐器的改革问题时,打破以往律学研究限制,亲手制作几十根长短有序的律管从事管律实验、又学习器乐的制作方法,解决横笛制作的音准缺陷,总结出尺寸数据的计算法则。采风方面,从1922年起,先后前往无锡、南京、天津、西安、湖南等地实地考察;1937 年、1950 年、1962 年三次对苏南民间乐种“十番鼓”、“十番锣鼓”进行采录和收集整理;1950年,录下民间艺人华彦钧的演奏;1942年,赴四川青城山采录道教音乐;1953年,赴北京、西安采访智化寺音乐、西安鼓乐并亲自抄录;1956年,率艺术研究院部分成员与湖南音乐家一起对湖南省传统民间音乐作普察。智化寺与河北定县子位村笙管乐、西安鼓乐、江南丝竹、《湖南音乐普查报告》等等成果无一不饱含着先生的心血。   二、深厚的理论积累   先生做学问的另一个重要的基石便是深厚的理论根基。他思维开阔,在晚年总结一生成果时指出音乐史是一门涵盖面极广的专业,它包括考古学、历史学、乐律学、社会学、哲学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尤其是在中国,所有的人文社科,几乎都与音乐紧密相连。他此前利用人文科学――文、史、哲与音乐的联系,通过系统的论证和分析,开创音乐语言学学科,在《谈谈未被注意的民间音调》中提到吟诵诗词的声调、叫卖的声调以及方言的语调,认为“语调”应是民间音乐材料的组成因素,也是传统音乐理论学者需要关注并运用的研究方面。他的这些思考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有极大的飞跃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民族音乐学者的难题;当然,先生著有的《中国音乐史纲》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其平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不论是文献、史料, 还是田野调查、实践积累;不论是曲例分析、图例说明还是文字表述,都受到了公认的赞许和欣赏,因此也有了“20世纪以来的一部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这样的的高度评价,让后人望尘莫及。同时,先生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能清晰地运用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具象,将音乐文化归为意识形态中,站在经济基础决定文化意识的态度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事求是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   用“实事求是”来总结杨荫浏先生对待学术的态度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从来都不允许自己的研究中有缺乏充分根据、存在疑点的东西。在先生很多论文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一些有争议或是不肯定的问题,总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探讨式的语气与读者交流。不藏不躲,把问题的来龙去脉一一展现出来,使读者有清醒的认识。例如先生在研究“民间流行的工尺谱”时指出,传统的宫调统系是多样复杂的,到底是多少,目前没人敢断言。当下民间现有的调名统系,可能比古代燕乐宫调体系,更为多端繁杂。“我们惟有从广大的实际的民间音乐中,从各个的彻底了解,达到比较研究的可能。我们不能因调名的复杂,而避免麻烦,更不能在未了解以前,主观地作简化的统一,草率的否定存在之为存在。”①由此可见,杨先生散发出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  

文档评论(0)

实用电子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