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专家解读 民法典·总则编 第一章 总则 条文【第1-12条】 张新宝教授执笔.docxVIP

立法专家解读 民法典·总则编 第一章 总则 条文【第1-12条】 张新宝教授执笔.doc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提示与声明? 1、本文档内容节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释义【 张新宝教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一书 的主体内容; 2、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基本规定 本章提要 本章没有分节,从第1条至第12条共计12个条文。本章的章名为“基本规定”,实际规定的内容包括第1条立法目的与立法依据,第2条民事法律的调整对象,第3条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4~9条民法(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第10条调整民事关系的规范渊源,第11条特别法的适用规则,以及第12条关于法律域内效力及例外情况的规定。 本章规定的民法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绿色原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民法典》。 【本条主旨】本条是关于《民法典》立法目的与立法依据两个事项的规定。 【核心概念】 “《民法典》” “《民法典》”民法典。 民法 民法也称为民事法律。狭义的民法仅指民法典,广义的民法既包括民法典,也包括一切存在于民法典之外的民法规范。它们共同构成作为一个实体法部门的“民法”。作为实体法部门的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 民法典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往往制定民法典,集中规定民法的主要法律原则、制度和规范。民法典是成文法国家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著名的有《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德国民法典》及其法系的民法典在结构上分为总则和分则两个部分。总则规定民法的一般原则和规则,如关于民事主体的规定,关于法律行为和代理的规定,关于时效的规定等。分则是关于民法各主要制度的规定,通常包括物权编、债权(合同)编、侵权责任编、亲属编、继承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居于核心地位,被主流所倡导和推行、遵循的价值体系。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在中国共产党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多份重要文件中不断形成和完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字概括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第二个层次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第三个层次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2016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个环节。 §条文详解§ 一、立法目的 “《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有四个或者说分为四个层次。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民法或者说民事法律被认为是“权利法”,民法的主要制度和规范是确认与保护民事主体的各种合法权益的,甚至民法分则的结构也是以民事权利的逻辑体系展开的,分为物权编、债权(合同)编、亲属编和继承编等。所以,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或者说民法的任务首先是保护合法民事权益。民事权益为民事主体所享有,相对应的是民事义务。一方主体享有民事权益,另一方主体承担民事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构成“民事关系”,民法对民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内容(民事权利和义务)和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行为和物)进行调整,使得民事关系上升为“民事法律关系”。民法通过调整民事关系,实现对民事权益的保护。对于民法具体调整哪些社会关系,《民法典》第2条作出了详细规定,即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民法调整民事关系,从微观层面看是为了保护每一个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从宏观层面看,则是为了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经过民法的调整,民事主体定分止争而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有序良性运转。 3.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从政治层面看,制定民法总则和民法分则各编,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这个总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充分体现在民法的各项原则、制度和规范中,也受到民法的各项原则、制度和规范的保障。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民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民法的许多制度和条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如第6条关于公平原则的规定,第7条关于诚信原则的规定,第8条关于不得违反公序良俗的规定,第132条关于不得滥用权利损害他

文档评论(0)

187****6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主要分享 大陆地区主要司法解释、法律法规的 权威释义、理解与适用 的word版本;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