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创业成功者的故事
养鹿能手高培德
养殖梅花鹿赚钱吗?近日,笔者来到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灌区红旗农场六分厂的宏德梅花鹿业养殖场,200多只梅花鹿体态秀美、角姿英俊,十分惹人喜爱。说起这些小鹿,那可都是宏德梅花鹿业养殖场老板高培德的“宝贝”,每天他都会早早地来场里看这些“宝贝”。
听见说话声,“躲”在室内的几只梅花鹿立刻从地上站起来,紧紧挨在一起。高培德说,虽然梅花鹿已经驯养了多年,但还是很怕人。在养殖区内,笔者看到,养殖区是相互隔开的,梅花鹿所在的房间约有200平方米,分为休息区和活动区,每个“套房”里都养着十几只梅花鹿,而这样的“套房”有十几个。
虽然拥有多年的养鹿经验,但是一入门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价格。高培德对笔者说:“刚开始养殖的时候,一只母鹿产一只小鹿才一百到二百元,鹿茸那时候才四百多元一斤,这样算下来,养一只鹿就得赔个五六百元钱,一赔就是六七年,但是既然选择养殖梅花鹿赚钱的道路,我没想过放弃,就算赔钱我也养,多大困难我也得坚持。”
坚持不是盲目的干挺,而是在观望中依靠科学养殖,并将思想付诸行动。为了摸索梅花鹿的饲养习性,高培德总是早起晚睡,每天细心照料鹿群,不但向县里畜牧水产局的技术专家请教,还专门请了一位饲养员指导饲养。几年下来,高培德在养殖上总结了很多经验,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不仅挺过了价格低谷期,还壮大了自己的养殖规模。
从小规模饲养几只,慢慢发展到十几只,如今已养殖梅花鹿230只。前几年,高培德在红旗总厂租了地,建起了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栏舍和管理用房,办起了家庭养殖场。现在他的鹿茸基本上是客商上门收购,时常供不应求。经过几年的艰辛和摸爬滚打,高培德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梅花鹿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梅花鹿养殖赚钱能手。
农民日报:北鹿南养好赚钱
“别看梅花鹿个头很大,但胆很小,警惕性很高,一有动静就会乱跑。”7月6日上午,走进四川省仁寿县满井镇鑫雅鹿场,“鹿老板”范蝶就嘱咐笔者,虽然是人工驯养的梅花鹿,但还是很怕人,进去后不要闹出大动静。
2021年范蝶辞掉了医药公司的采购工作,带着自己多年攒下来的积蓄,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中国梅花鹿之乡,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承包了30亩地,先引进80头梅花鹿,开始自己的养鹿之路。
在远离家乡的东北养殖梅花鹿,范蝶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年总要往家里跑几趟。通过一番考察后,他萌发了把梅花鹿迁到仁寿饲养的念头。2021年9月,范蝶将10头梅花鹿从东北运回了仁寿,进行试养。
“梅花鹿比较好养,对吃喝都不挑剔。主要饲料是青草以及玉米、麸皮、米糠等。”范蝶介绍:“在老家养鹿也有很多好处,空气好、水源好,特别是水草丰富,加上四川境内少有鹿场。”引进梅花鹿后,范蝶就一天都没有消停过,每天需准备足够的无污染青饲料;清理场内的卫生;特别是鹿病的防治和繁殖,在一年多的养殖过程中,他慢慢地摸索出在仁寿本地养鹿的经验,去年他又从东北运回了90头梅花鹿。
“在南方饲养梅花鹿饲草丰富,饲料成本低,由于气候的原因,鹿子的长势要比北方高出近一半,在北方鹿茸一年只能收割一季,在南方可以收割两季。”范蝶自信地介绍:“一头3年龄的公鹿,通过产鹿茸、鹿血一年有3000多元的纯收入,一头母鹿一年下一次仔,饲养半年就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今年上半年,我的90多头梅花鹿取鹿茸,产量很不错。按照市场价格来算,鹿茸每公斤6000-10000元、鹿茸血每公斤2000-3000元,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养殖梅花鹿还是挺赚钱的。”
从搬砖工做起,千万大老板返乡种菜
“一个农民进城,赚了1000多万元,又回老家流转了?1500亩地种菜去了。”这是一位朋友对袁胜华的介绍。
第一次见到袁胜华,是在汉口循礼门的一家西餐厅。据说,这是他第一次吃西餐。很少西装笔挺的他,显得有些不自在。几次从裤兜里掏出烟来夹在指间,憨笑着问路过的服务员:“抽烟是不是要罚款?”那神态,像极了担心被老师批评的小学生,让人忍俊不禁。“你就把我写成一个中国农民就好了。”他爽朗地一笑,有了些许放松。
从搬砖头的小工到包工头——
木地板生意抓住市场机会
“我初中毕业,就是个农民,当过建筑小工,挖过矿……”袁胜华毫不避讳地对记者说。
现年20岁的他,出生于湖北竹溪。1986年初,13岁的他跟随父母举家迁移到武汉市蔡甸区大集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五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三,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替父母承担养家重任。
记者面前的袁胜华中等个头,身材清瘦。很难想象,16岁的他走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搬砖头、筛沙子,和水泥。年纪虽小,但他却是工地上最活跃的一个。不仅和工友们打得火热,还和工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