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自主阅读)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五大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 昔日深圳 美丽的深圳夜景 厦门 深圳 珠海 海南 汕头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 * * *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复习: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前提) (关键) (保证)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 两大转折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体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 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想一想: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含义: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 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那么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 想一想: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兴起? 想一想: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按每人平均计算,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1)中国农村人口多。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改革的原因: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改革前的农村状况怎样? 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什么? 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2、过程: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 凤阳花鼓词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形

文档评论(0)

138****2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