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细泥沙挟沙能力研究 .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程建筑学相关资料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RELATED INFORMATION 工程建筑学相关资料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RELATED INFORMATION PAGE PAGE 1 粗细泥沙挟沙能力研究 摘要:文中导出了均匀沙、非均匀粗细泥沙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下的挟沙能力公式,反映出含沙量、来沙量、级配和粘性对挟沙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挟沙能力 非均匀沙 悬移质基金项目 1 均匀沙挟沙能力   以下的探讨以悬沙制紊的观点出发[1,2,4],针对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3]及“多来多排,少来少走”的特点,引入浑水粘性等影响,建立均匀泥沙的挟沙能力关系,作为进一步探讨非均匀粗细泥沙挟沙能力关系的基础;同时,导出平衡状态下和不平衡状态的挟沙能力关系。1.1 平衡挟沙能力   Es和E分别代表在相同水流条件下的浑水和清水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损失,而以ΔE代表E和Es的差值,系由悬移质的制紊作用而出现的,则有E-Es=ΔE(1)令A代表过水断面面积,Sv代表以体积百分数计的含沙量,U代表断面平均流速,J、JS分别表示清水及浑水的能坡,γs、γm分别为泥沙及浑水的密度,则E=γm(1-Sv)AUJ+γsSvAUJ(2)Es=γm(1-Sv)AUJS+γsSvAUJS(3)ΔE=(γs-γ)ωAC1Sav* (4)式(2)和原有推导中采用γmAUJ略有差异,其原因在于多(γs-γm)SvAUJ,是表明泥沙的存在对于浑水深液依然有一定的影响。把(2)、(3)、(4)代入(1)式有(γs-γm)ωAC1Sav*=γmAU(J-JS)+(γs-γm)SvAU(J-JS) Sav*=γm/C1ω(γs-γm)U(J-JS)+γm-γs/γmSvU(J-JS) 由J-JS=U2/8gR(f-fS)得Sav*=γm/C2(γs-γm)(f-fS)U3/gRω[1+γs-γm/γmSv](5)而f-fS与含沙量有关,Sv越大,f-fS越大,当Sv=0时,f-fS亦为0。同时,f-fS的值和浑水的粘性亦有关系,用μr表征相对粘度,则f-fS应正比于μr。因此有f-fS=C3Sαv*μr (6)式中α和β皆为参数,代入(5)式并整理有Sv*=k(γm/γs-γmU3/gRω)m(1+γs-γm/γmSv)mμmr(7)式中 k为系数(kg/s),m为待定参数均由实验确定,而ω为浑水沉速,μr水的相对粘度。   关于ω和μr有许多公式,本文中取[3]μr=(1-Sv/Svm)-2.5   引入水槽和黄河天然实测资料,回归参数m和k得Sv*=0.211[(γm/γs-γmU3/gRω)m(1+γs-γm/γmSv)μr]0.69(8)式中 Sr表征含沙量(体积百分比)大小对于挟沙能力的影响。   式(8)的计算成果与实验水槽和黄河实测资料的对比如图1所示,相关系数R=0.935,说明该公式对于黄河挟沙能力计算是符合较好的。1.2 不平衡状态下的挟沙能力   上述为均匀沙在平衡状况下的挟沙能力推导,由上述结果可知含沙量对于挟沙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上游来沙超饱和或不饱和时,挟沙能力的大小亦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同时,对于不平衡状况下能否用平衡状况的挟沙能力并无论证,以往均以挟沙能力为平衡时的水流挟沙能力,但是当其上游来沙多或少时,平衡被打破,此时的挟沙能力是否一样,以往并未加以论证,下面仍用上述相同的方法来讨论在不平衡状况的挟沙能力。   同样的有图1 式(8)与实测资料的比较Comparison of Eq.8 and field data ΔE=E-ES(9)其中E=γm(1-Su)AUJ+γsSuAUJ ES=γm(1-Sv)AUJS+γsSvAUJS ΔE=C1(γs-γm)ωASαv* 式中 Su为上游来沙量,Sr为当地含沙量。则有(γs-γm)ωAC1Sav*=γmAU(J-JS)+(γs-γm)AU(SuJ-SvJS) Sav*=1/C1(γs-γm)ω[γmU(J-JS)+(γs-γm)USv(J-JS) 近似地取Su≈Sv或Sv≈Su则和前节一样J-JS=U2/8gR(f-fS)而f-fs=C2Sβvμr或=C2Sβuμr 不过此时的Sr和μr中的Sr均不再是挟沙能力Sv*了,因为不平衡输沙时Sv≠Sv*,代入上式后整理有Sv*=k1[(γm/γs-γmU3/gRω)(1+γs-γm/γmSu)μr]m1Sum2(10)式中Su为上游来沙含沙量。其中m1=1/α,m=1/α-β,m2=β/α。因而有:m1/1-m2=m。m为上述公式(8)中的参数m=0.69。对于系数α和β,通过实验资料适线得α=2.0,β=0.55,则相应的m1=0.5,m2=0.275。   在不平

文档评论(0)

mincla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孝感韵康商贸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900094750514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