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景观的诗意 .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程建筑学相关资料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RELATED INFORMATION 工程建筑学相关资料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RELATED INFORMATION PAGE PAGE 1 寻常景观的诗意 内容摘要 人本应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但当代城里人在追求异常景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大地,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藉之以定位的一片天地,因而使栖居失去了诗意。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回到土地,从人与土地的关系中,找回寻常景观。这需要中国当代设计师和开发商进行设计思想的革命。 1 诗意与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把做诗的本质理解为人在大地上的栖居,栖居的本质也就是做诗的本质,“做诗首先把人带上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因此,基于现象学派的观点,栖居的过程是认同于脚下的土地,归属于大地、并在天地中定位的过程,栖居使人成为人,使大地成为大地, 栖居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这样的栖居本身具有诗意。   郭熙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诗情画意与海德格尔对其栖居的理解不谋而合。   从细部来看,英国人对景观的诗情画意有更为具体的认识。早在18世纪下半叶,英国画意风景学派(the picturesque school)就认识到,那些“园林化”的所谓“漂亮”的景色,如修剪整齐的人工草坪、花卉、光滑的河岸是没有诗情画意的,是不能入画的,而只有丰富、 “粗糙”的自然形态的植被和水际景观才有画意和诗意,才能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所以,无论东西方,无论从哲学高度、从空间结构,还是从景观的构成和细部,富有诗意的景观体验,总是将人带回大地,回到人对于土地的真实的归属与认同。   然而,我们并没有得到本质上应该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而是“非诗意的”占用住宅而已,只因为我们本质上并没有回到大地。“一种栖居之所以会是非诗意的,只是由于栖居本质上是诗意的。人必须本质上是明眼人,他才可能是盲者。” 2 诗意的丧失:异常景观的泛滥   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得到了房子,却失去了土地;我们得到了装点着奇花异卉、亭台楼阁的虚假的“造景”,却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的、籍之以定位的一片天地,因而使我们的栖居失去了诗意。具体来讲,这种“盲目” 和自我的失去,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认同古典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景观   误认古代传统可以代表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于是一谈到民族文化传统便不离大屋顶,一谈到当地风格便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2)认同古典西方的景观 误认高贵典雅的巴洛克景观可以标榜自己出众的身份,于是便有了“罗马广场”和“威尼斯花园”;   (3)认同现代西方的帝国景观 误认为只要是现代的形式,便有现代的意义,于是有了国家大剧院,有了CCTV大楼,当然还有那些不胜枚举的城市广场、“景观大道”、“世纪大道”之类;   (4)认同现代异域的景观 误认奇花异卉奇景就可以产生美,于是便有了北方街头的塑料椰树和热带棕榈树。   这4个方面的盲目认同,从时间维度上、或是在空间维度上,失去了作为此时此地人的自我,也失去了大地的本真。我将这种“盲目”上升到生命的意义和民族身份的危机。面对这样一个危机,现代景观的设计或风景园林必须重新回到土地,归还人与土地的本真,找回栖居的诗意。 3 “白话”时代的呼唤:寻常景观   海德格尔把语言、做诗和栖居建立起了联系,郭熙把景观的诗情画意与可居性联系在一起,而景观的深层涵义就是人类的栖居地。这使我今天可以用同样的联系来讨论现代景观的诗意。这要回到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那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我们回忆一下85年前的民族生存状态,就可以明白当年民族身份和民族存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意识的驱使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倡导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从思想文化的根本上解救中华民族。这场运动在语言文学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那就是对文言文的革命和白话文的推广。胡适当年对文言文批判到:“吾国文学大病有三:   一曰无病而呻。哀声乃亡国之征,况无所为而哀耶?   二曰模仿古人。文求似左史,诗求似李杜,词求似苏辛。不知古人作古,吾辈正须求新。即论毕肖古人,也何行尸赝鼎?‘诸生不师今而师古’,此李斯所以焚书坑儒也。   三曰言之无物。谀墓之文,赠送之诗,固无论矣。即其说理之文,上自韩退之《原道》,下至曾涤生《原才

文档评论(0)

mincl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孝感韵康商贸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900094750514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