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

1.《荷塘月色》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根据背景资料分析作者“不宁静”的原因。 【导入】 在散文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著名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在学习这篇散文之前,大家对朱自清这个人有什么了解吗? 生自由回答。 朱自清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 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一个美谈呢,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 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XX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XX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XX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XX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教学】 一、初读理线索 大家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脉络。 我想问大家,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能有几句话概括吗?? 生:……? 1、散步路线? 概括的很简洁。课文确实写了一次散步。但散步总有个过程,是从那里到哪里??? 【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路线 作者在不同的地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还有树。? 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看到的东西的样子,或者说感觉?? 生:平淡、阴森、美。? 除了走和看以外,作者还做了什么?? 生:想。? 不错。地点变化,看到想到的也不同。那么作者的情绪是不是也不同了?变化的背后有什么?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这才是值得我们认真讨论的。? 下面,我们再读文章,看看文章里的“我”的情绪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向往——心中怅然)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温馨——不再宁静) 所以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不宁静,作者派遣不宁静的方式一共有三个::第一段中“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第七段中“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九段中“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二、细节探究 首先我们先看第一个途径——美景,即对“无边的荷香且色”的“受用”。作者陶醉在美景中,摒除了现实中的“不宁静”。但荷塘月色的美景在第六段被打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怎样理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失落之感? 生:作者一个人可能感到了寂寞,蝉声和蛙声的热闹反衬了作者的孤寂。 这是一种寂寞之感吗?那文中第二段不是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了吗?既然作者也爱冷静和独处,那这里为什么会失落? 此“热闹”非《采莲赋》里的“热闹”,此“热闹” 是聒噪的,但当作者注意到这样的“热闹”后,先前暂时获得的宁静也消失了,因而喟叹“我什么也没有”。 途径之二是古代即有对旧时采莲的遥想。当眼前月色中的“莲”不再慰藉自己,作者想到了古代的“莲”,六朝时采莲的场景涌出来,令作者追怀那个“热闹”

文档评论(0)

Mylover6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