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由0.12调整) 次/ a 且小于或等于0.05(由0.06调整)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3)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0.06调整)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 (0.3调整)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4) 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 d / a 的地区,高度在1 5 m 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 d / a 的地区, 高度在2 0 m 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4、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第5.3.15条文解释 本条规定的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主要指:设置有同一时间内聚集人数超过50人的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筑。如宾馆、饭店,商场、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展览馆的展览厅,证券交易厅,公共娱乐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和集体宿舍,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等。 5、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N = k ×Ng × A e 其中:k: 2:位于山顶和旷野孤立 1.7:没有接地的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 1.5:河(湖)边、山坡下、山地中ρ小处、地 下水露头处、土山顶、山谷风 口及特别潮 湿的建筑物 1.0:一般情况 Ng=0.1×Td (Ng=0.024Td 1.3) Ae=[LW+2(L+W)( H(200-H))1/2+πH(200-H)]·10-6 L、W、H为长、宽、高。(适用于H<100m) (四)、防雷措施的一般规定(4.1.1、4.1.2强条) 4.1.2 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内部防雷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以下物体应与防雷装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 建筑物金属体。 金属装置。 建筑物内系统。 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 2 除本条 1款的措施外,外部防雷装置与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之间,尚应满足间隔距离的要求。 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侵害的原因 ▲被保护系统的屏蔽差; ▲没有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 ▲综合布线不合理; ▲接地不规范; ▲没有安装浪涌保护器SPD; ▲安装的浪涌保护器SPD不符合规范的要求等; 1.为什么要研究雷电与防护技术? 雷暴活动频繁+雷电灾害严重 2.雷电:什么是雷电?雷电如何产生? 形成+分类+危害 3.雷电防护:有哪些技术?如何进行防护? 风评+技术评价+预警+检测 内 容 气象防雷20年发展历程回顾 起步: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气象部门涉及防雷装置检测服务,其中安徽、广东、上海、湖南是开展防雷装置检测较早的省、市,此阶段未成立专门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 开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多数气象台站均开展了防雷服务,并积极拓展新的防雷技术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 平稳发展:本世纪初,社会各界逐步关注和重视防雷减灾工作,气象部门开始探索面向全社会的防雷减灾管理模式 快速发展:2004年-2007年,此阶段的防雷工作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并逐步实现了防雷社会管理与技术服务的分离。防雷减灾的服务内容从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拓展到新建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施工质量检测,并逐步开展了雷电监测、预警预报、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气象主管机构开展了防雷资质认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行政许可工作。气象防雷管理与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依法发展:近年,防雷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现代雷电业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社会依法防雷、科学防雷的意识不断增强,防雷减灾工作正在步入依法、科学发展的阶段 —— 从防护技术的视角看发展: 直击雷的防护:1754年前后,富兰克林、罗蒙诺索夫等一批欧美学者用试验证实了“雷就是电”,并发明了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的外部防雷装置拦截闪电 。 250多年的实践证明,LPS是迄今唯一有效和广泛使用的直击雷防护装置。 雷电波侵入的防护: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架空电话线屡遭雷击促使防雷保安器的研制成功;1882年纽约首次实现供配电后,供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大量遭雷击又促使了电力系统防雷的研究。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20世纪中叶以后,微电子技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LEMP可能损坏大范围的电子系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