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播放视频:“记忆的蒸发”   1、记忆过程 编码(encoding) 巩固 (sonsolidation) 提取 (retrieval)。 2、记忆类型  1)依形成机制及保持时间长短分为: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根据信息贮存和回忆的方式分为: 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 (implicit memory) 3) 工作记忆、参考记忆   (1)短时记忆: 贮存的信息保持可读出的时间范围为几秒至数分钟。   分类: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   特点:①信息贮存量有限(7±2个项目); ②容易受损害:昏迷、脑缺氧、深度麻醉、电休克; ③可通过巩固转为长时记忆。   (2)长时记忆: 信息贮存的时间可达数小时、数天、数年甚至终身。   分类:第二级记忆、第三级记忆   特点:①容量无限; ②不易受影响:如麻醉、休克等; ③一旦形成,不易遗忘。   (3)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记忆 情景性陈述性记忆 语义性陈述性记忆 (4)非陈述性记忆:并不一定意识到,不需要学习者主观故意的去回忆、可以自动运行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习惯性记忆、间接性事物的联想记忆、 内隐记忆 (5) 工作记忆:与当前任务有关的多种短时记忆共同活动而发挥作用的记忆。 (6)参考记忆:在脑内长期存储的记忆。 第一节 记忆痕迹理论 短时记忆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振荡; 长时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这一理论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 作为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存在于什么脑结构中,有什么特点? 长时记忆的化学变化与重要物质是什么? 脑形态学改变的含义是什么? 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脑内外条件是什么? 电活动反响怎样转化为脑化学或结构改变? (一) 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 加拿大神经心理学家Hebb(1949) 反响回路(返回环路说) ? 电抽搐对短时记忆的影响实验(动物记忆模型): 首先训练动物完成主动躲避条件反应或被动躲避条件反应,然后对动物进行电抽搐处理,再检查电抽搐之前,习得行为保持的程度。改变习得行为训练和电抽搐处理之间的间隔,从数秒钟至数十秒乃至几小时,考察间隔时间不同与短时记忆丧失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随着两者间隔时间的延长,电抽搐对短时记忆的干扰作用明显变弱,间隔1小时以上则电抽搐已不影响记忆。这种结果成为记忆痕迹理论最初的有力证据。它说明短时记忆很不稳定,易受电抽搐的干扰,经过1小时以后,记忆已经巩固,不再受电抽搐的影响,此时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1小时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痕迹转变为长时记忆痕迹的必需时间。 电抽搐对短时记忆的影响机制 观点1:B.D.Berns 1958 强电击或电抽搐引起脑细胞同时性兴奋及随后的不应状态,破坏了反响回路的振荡,使短时记忆痕迹消失。 观点2:M.J.Robbins and D.R.Meyer 1970 电抽搐对短时记忆的干扰作用不一定是破坏或消除了记忆痕迹,而是在记忆痕迹上附加了较强的噪音掩盖了它,使之无法提取和识别。 电抽搐为什么会干扰短时记忆? 70年代以前大多数生理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于短时记忆是神经元反响回路中的电活动,在强烈电抽搐作用以后,这种反响受到阻断或消失,打断了反响回路引起生化改变的过程。 反响回路1小时以上的连续振荡引起回路的化学变化,形成稳定的长时记忆痕迹,就不再受电休克的影响。 (二)长时记忆的生理机制(脑形态学基础) 生理学家证明:

文档评论(0)

如果.可以.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坚持分享有价值的资源!

认证主体汉中恒朱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10726MA6YWAFG7U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