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三、腹痛 小儿腹痛,最为常见,部位或高或低,病因多样。 【病因】 小儿胃肠机能弱,运化无力,内外干扰,因致腹痛。寒邪,郁热,食积,虚冷皆致腹痛。 【辩证】 1、寒性腹痛:感受寒邪,肚脐受凉,或当风进食,过食生冷,寒邪留于胃肠,不能同和,因而作痛。痛多绕脐,喜热饮,喜暖。舌苔薄白,脉沉紧或迟。 【治疗】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特效穴】 中脘、足三里。手法:按揉50次。寒痛可热敷;足三里:能量罐;肚脐能量灸。 【配穴】乙窝风,外劳宫,推板门(呕吐加),天河水(50次)。 2、热性腹痛:郁有湿热,肠鸣呕吐,舌苔黄腻。 【治疗】散热和胃肠止痛 【取穴】平肝,清胃,天河水,推板门 3、食积腹痛:饮食不节,进食无度,食积不消而积热,肠鸣,摸之有块,或呕吐,泻后痛减, 苔厚。 【治疗】 消导清热止痛 【取穴】平肝,清脾,逆运内八卦,清大肠。 4、气郁腹痛:小儿哭闹,家人抑制不得发泄,或迫使进食或入睡,而致的腹痛,以痛时扭动身体为特征,苔与舌质不分。 【治疗】理气止痛 【取穴】平肝,逆八卦,四横纹,推板门。 5、虚寒腹痛:小儿四肢无力,发冷,睡时俯卧,露睛,腹部喜热敷,隐痛。面色苍白,舌苔淡,薄白。 【治疗】温中健脾止痛 【取穴】外劳宫,清补脾,推板门,四横纹。 十四、肠套叠 肠套叠是一部分肠管套入邻近肠管之中。其发病率占婴儿肠埂阻首位。多见于2岁以下小孩,尤以6-12个月的小儿为多见。男多于女。 【病因】 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一般认为有肠蠕动紊乱所致,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因素很多,如凉冷食物,呑咽过急,突然改变食物品种,食前或饭后曾有剧烈活动或哭闹等。另如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均可引起。但大多数病例不能发现明确的病因。 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憩室,肿瘤,肠壁血肿等原因。临床比较少见。 【症状】 小儿不会诉说腹痛,多突然哭闹不安,腿曲不伸,很快出现面色苍白.表现异常痛苦。腹痛间隔期间、症状消失,仍可玩耍或入睡,但也有烦躁不安。数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致使小儿精神萎靡,遂即出现呕吐,不排气,不排便,发病数小时后,常有血便,或带有粘液的酱色稀便。此时患儿哭闹减轻,仅有呻吟,状似嗜睡.给人症状缓解的假象,但很快进入休克状态。 发病早期,腹部尚柔软,不胀气,于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多可触到腊肠状包块,质光滑,不太硬,微带弹性,略可活动。至晚期,出现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休克,腹膜炎等征象。 婴幼儿原发性回结性肠套叠,多见于肥胖健壮的婴儿,如能早期诊断,多可复位治愈,如超过1-2日,或已有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状,病情则十分危险 【手法治疗】 特效穴:肚脐灸5~10分钟,大横穴能量罐5分钟 早期清脾,清大肠,揉内关对外关,病重时,加按压脾俞,胃俞,胃肠痛穴。 症状加重者,应去医院行空气灌肠,或行手术治疗,不可延误病机。 【护理】 1、吃流质,软食,忌食生冷,饮食要求细嚼慢咽,切忌暴食。 2、生活规律,饭前食后绝不可剧烈活动,以防复发。 3、保持室内环境安静。 十五、流涎 流涎俗称“流口水”,指唾液经常从口腔内流出。新生儿的涎腺细胞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5-8个月后,喂养食物由液体转为软食及固体。开始咀嚼,从而刺激唾液分泌。又因牙齿萌出,刺激三叉神经,引起唾液增加,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而发生流涎。此为生理性流涎,这里只介绍病理性流涎。 【病因】 1、西医学认为:病理性流涎原因很多,多见于口、咽部黏膜炎症。或见于面部神经麻痹、延髓神经麻痹、脑炎后遗症及呆小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因唾液过多或不能下咽而引起口涎外流。 2、中医学认为:多因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脾之液为涎,廉泉及津液之道路。若小儿脾胃素蕴温邪,致廉泉不能制约,故涎液自流而稠粘,甚则口角赤烂。若小儿脾胃虚寒,不能摄其津液,则致口角流涎清稀,大便溏薄,面白唇淡。 【症状】 1、脾胃积热:哺乳时,母亲感到婴儿口热且有异味,涎流粘稠,甚至口角赤烂。婴儿喜冷食,烦躁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唇红舌赤 2、脾胃虚寒:流涎清稀,在睡眠时流涎轻,醒后重,面色淡白,四肢微寒,大便稀,小便多清。 【手法治疗】 特效穴:内合谷透外合谷,心经掐揉10次。按揉地仓穴10次。 配穴:1、脾胃积热:清补脾,揉内劳宫,清小肠,揉小横纹。 2、脾胃虚寒:清补脾,揉外劳宫,揉乙窝风对总筋,揉小横纹。 【护理】 1、注意口腔卫生,调节饮食及喂养方法。 2、避免对口亲吻及用手挤压其面颊部。 3、皮肤因流涎刺激而潮红者,应涂覆面油,以防局部受刺激而溃破 神农金掌5~10分钟小儿特色推拿 治疗篇 主讲:杨金花 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推拿疗法,在实际应用上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 如表实无汗者,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