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诸葛亮出师表赏析
【编者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研读古今中外的公文名篇,从中汲取营养,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开辟了“公文佳作赏析”栏目。本期刊发方春荣教授对公文名篇《出师表》的赏析文章。
“表”是我国封建帝制时代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上奏公文,始用于汉初,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唐宋以下亦多用此名。唐代学者李善在《文选注》中说:“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在平定了南方之后,蜀国政治安定,诸葛亮决定挥师北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临行前上表朝廷,希望后主能修明内政,为北伐胜利提供可靠的后方保证。
《出师表》正文六个自然段(古代文章不分段,也无标点。现在古文读本中的段落和标点符号都是令人划分添加的。不同读本上段落划分和断句标点不尽相同。——作者注)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进谏之词,在简要分析形势后,向后主提出了三点建议: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统一法度,赏罚严明;任用贤人,远离小人。
第一段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分析了蜀汉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今天下三分,与曹魏地广而人众和孙吴田多而土肥相比,蜀汉地狭而民寡,国力疲弊,实属不利,“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不思进取,必然覆国。接着用一个“然”字转折,晓明蜀国虽不占“地利”,但有“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忠志之士”,占有“人和”优势,这是希望之所在。接着就自然提出了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古代的有识之士,都明晓统治者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采纳下言,是了解政情和民情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政治素质,是上下沟通、社会和睦的基本保证。所以诸葛亮为了保持后方政治稳定,给后主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广开忠谏之路。
第二段提出统一法度,赏罚严明的建议。法是准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故执法必须有权威性和一致性,不能因人而异。蜀汉皇宫与丞相府紧邻,由于皇帝暗弱,丞相贤明,行政权实际上在丞相府,当时可能有小人在后主面前挑拨离间宫、府关系,诸葛亮此条建议当是有针对性的。但统一法度的原则也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四两段提出“任贤去佞”的建议,其中第三段是对具体人员任用的建议,第四段概括为“亲贤臣,远小人”的普遍原则,并用西汉和东汉的鲜明对比加以论证。在封建社会里,宦官掌权,奸佞乱政司空见惯,诸葛亮也最担心这种事。据陈寿《三国志》载:诸葛亮“科(律)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表文中这样写,是希望自己远征后,后主在人事制度上保持连续性,对忠心为国、忘我牺牲的忠良之士,要给予提拔和嘉奖;对作奸犯科的小人要严惩不贷,决不能任人唯亲,奖罚不当,“以昭陛下平明之治。”这里强调了人事制度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对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作用。
表的第二部分是陈情言志,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请求皇帝委以“讨贼兴复”的重任。
第五段首先对自己的一生作了简单的回顾,接着说明了出师北伐的条件已经具备。并将出师之举归结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表达对后主忠贞之志的“职分”。诸葛亮早年得到刘备知遇,驱驰效劳;后临危受命托孤,辅助后主,他同蜀汉两代君主的感情非同一般。因此,这段文字激荡着感情的波澜。行文情真意挚,口不言功,显示出作为辅佐之臣的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力量。
第六段明确指出率师北伐的自己、留守辅佐天子的大臣和皇帝本人三者各自的职责。其中对自己要求严格且言词不留余地,“不效,则治臣之罪”;对他人要求严格但语气稍缓,“责??之慢”,“彰其咎”;对皇帝要求明确而语气委婉,“亦宜自谋”。既显示出诸葛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风亮节,也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上行公文的语体要求。
表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公文的例行收尾。由于刘各临危托孤曾嘱咐后主“父事丞相”,诸葛亮与后主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君臣关系,故本文收尾不似其他表文“伏惟陛下??臣则幸矣”(曹植《求自试表》)、“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韩愈《谏迎佛骨表》)一类公式化礼仪语言,而是以对先帝的追念和呈献表文时的激动情感收笔,这样更能打动后主,使他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议。
诸葛亮虽然不是文学家,但这篇公文却写得相当成功。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称赞《出师表》是“表之英”,“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此文最主要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文得体”。一般情况下,臣下进谏都希望君主采纳,受制于这一行文目的,行文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身份。诸葛亮是丞相,但刘备托孤时要求后主“以父事之”,兼有“臣”、“父”双重身份,在行文上把握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