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布局美.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微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布局美 “汉代推崇儒家的孝为仁之本”,汉代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以“孝”为至上,这种思想促进了汉画像石的发展,画像石成为汉代厚葬风气的产物。在推崇儒家文化的孔孟之乡,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有数十起,而以嘉祥城南约15公里的东汉中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墓群石刻——武氏祠汉画像石,为山东画像石之最。现存石狮、石阙各一对,汉碑三块,汉画像石44块。武氏祠汉画像石如同一部史书,宏大而丰富、浩繁而艰深,以其画面题材内容之丰富、思想内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湛而为世所重。 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一书中写到:“汉代的石刻,以石刻画像最为发展。所谓石刻画像,并不是一种画面造型的立体雕刻,而是表现于平面上的一种浮雕。”武氏祠汉画像石不论是从构图、造型、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上看,都是当今美术界学术研究的课题。 下面笔者从布局的角度对武氏祠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探微。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称为“布局”、“章法”或“经营位置”,即在二维的平面上,如何恰当地安排物象和处理物象之间的关系,是画之总要。笔者分析武氏祠汉画像石布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繁密均衡、透视组合、分层安排、对称呼应等方面。 一、繁密均衡之美 武氏祠画像石是以构图繁密细微为特征的,也是其古拙画风的一种表现。繁密的主要含义是指画面上的“满”,即在主体外如何将余下的空白填满,使画面多而不杂。画像石艺术,由于材料的原因对空白“填”的手法不一样,也就产生出趣味各异的作品。武氏祠的繁密风格主要表现在仿青铜器的“满”和空间的“满”的处理上。 1.仿青铜器的“满” 后石室第一石《海神出战图》,在海神车马随从间填满鱼、龟、兽;第二石《东王公西王母》中,人物车马的四周填满卷曲的流云纹,在流云间填满羽人、飞鸟;第三石《仙人出行》中,人物车马四周的流云蔓草间填满羽人、龙、麒麟及飞鸟;第四石的《风云之神出行》、《雷神出行》,除以上填充之物以外,还添加了仙人飞扬的飘带、神兽等。这几件作品都以其纤丽、劲利的曲线进行交叉,组成丰富、生动、精妙的图案,使笨拙的石头变得清丽,从艺术效果来看,也使墓内显得华丽、富贵。 2.空间的“满” 武氏祠石刻在有限的壁面空间追求最大限度的充实,表现出儒家“以充实之为美”的审美观。后石室第四石第四层的《北斗与帝车》,画面上除主体形象外又填充了一个个完整独立的形象。圆硕醒目的北斗七星点缀排列构建画面,四颗星组成车斗,三颗星连成车辕,都为兽头蛇身云轮托浮;天帝头戴高冠坐于斗车面向前方,车后三人宽袖长袍,足踏兽头云纹,双手举笏,躬身护送;车前方四人面君朝拜,其后有车马和树;在空白处又填上一些飞鸟、龙、羽人之类的物象,但如此庞杂的物象排列并没有丝毫挤压感,主次分明,观之透气舒畅。 前石室第六石、后石室第七石两处的《水路攻战图》,也是以空间“满”布局而成佳作。画面以整版的篇幅将宏伟壮观的古战场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水上、桥上、地面;步兵、水兵、骑兵;车马、战船、兵戈,混战一团;各种形象达四五十之多。构图时,将水面、桥上、地上三个空间有机组合在一个二维空间内,采用消解深度的平列式的构图,形象完整独立,交错穿插,各具情态;空白处饰以飞动的鸟、跳跃的鱼,强化了紧张的氛围,增加了整个画面的动感,突出了主题。其构图手法与现代设计中的平面构成有些相像,具有现代绘画的特征。这类作品虽然“满”,但其效果恰恰不满,主次分明,感觉到空间的开阔,似乎在这个空间里还可容进很多东西,这种“满”似乎又增添了它的“拙”,然而它给予了人们后世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更使人感到饱满实在。 二、透视组合之美 武氏祠画像石中的布局方法,多采用散点透视,包括平视、俯视、仰视、侧视,有时平视、俯视、仰视同时在一幅画面中出现。如前面提到的前石室第六石第二层的《水路攻战图》,水、桥、地面三个空间整体采用平视法,既营造大场面的气势,又可以使局部场景表现得更丰富。水面的上下、地面的前后,而且在水面与陆地之间穿插一座桥,桥上下又分为两个层次,由此拉大了空间的距离,强化了战争场面的宏大。又如《车骑》图中整幅画面采用的视点是俯视,而在马腿的处理上,为了求得形的完整与动势的完美,则采用了侧视的视点。通过俯视可以得到画面的纵深感和宏大气势;通过侧视则可以使增加画面美感的形象得以充分显现。两种视点的结构并不符合现代透视法则,但符合人的审美心理需要,在二维空间内表现三维的物象,多一个视点的形象就能多一份感受。这类作品重视的是二度空间而不是三度空间,形象的真实性就不作为首要考虑的重点。这种处理手法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影响巨大,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由心理空间物化为绘画山川的独特的审美意境。 散点透视使画面视野宽广辽阔,不受时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