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中考复习第一轮复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docx

【人教版】中考复习第一轮复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复习第一轮复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部分:文言文 17《公输》 一、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开头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这说明什么? 说明墨子为了阻止这一行径,不辞辛劳。这充分表现了墨子热爱和平的精神和仁爱之 心。 2、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墨子依据公输盘怎样的性格特点,采取什么方法从道理上 取胜公输盘的? 第一段主要写:墨子听到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消息,日夜兼程赶到郢都去见公输,要用 道理说服他。 第一段第一句就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第二句介绍了矛盾的双方, 两个主要人物 都出场了,而且通过一个“闻”字和“行十日十夜”,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不辞劳苦的品 质。这样写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创造了气氛,设下了伏笔。 3、文中写墨子日夜兼程到楚国去劝阻攻宋。请找出相应的词,这一连串的动作,可 以看出墨子为天下排危解难的迫切心情。 “闻之”、“起”、“行十日十夜”、“见” 4、墨子见到公输盘,故意先说了什么?公输盘不知其意,是怎么回答?他不知不觉 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抓住这句话向公输盘发起进攻,一口气数落了公输盘?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吾义固不杀人”,“不可谓智”,“不可 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 5、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却仍然不能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墨子到了楚国以后第二回合的战斗——初斗楚王,使楚王深深陷于矛盾之中,狼狈不 堪。但贪楚狡猾的楚王并不因为初斗失败而放弃攻宋的野心。他表面上承认墨子的分析批 判有理,但却采取以退为守的手法,轻轻地把话题一转,以公输盘已“为云梯”,说明他 攻宋的借口。这一转,作者别具匠心,把楚王虚伪,狡猾,贪婪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又为下一场更激烈的斗争,揭示了新的矛盾冲突。这就使墨子进入更加艰苦曲折的第三个 回合的战斗。 6、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的三个回合的斗争,表现了什么思想?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二、深入探求: 1、你对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以攻宋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请作简要说明。 〔言之有理即可〕 2、墨子的这种主张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 启发呢? 我们今天来看“非攻”也还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止楚攻宋,用今天的话说, 是既有外交斗争,又有实力较量,二者相辅相成。首先要看到墨子是站在正义立场上批判 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如果墨子只凭他的“雄辩”去进行斗争,仍然不能取得实在的战果。 1 不可无外交,但更要注意实力。墨子的实力一是他“守圉”的本领,二是有禽滑厘等三百 人为后盾。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守圉”本领的禽滑厘等宋国人民。这对我们是很有教 育意义的。 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 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身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 但是,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 级根源。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是 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重点字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地理形势。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的。 5.七里之(郭):外城。 6.(环)而攻之: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池)非不深: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放弃。 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以:凭。 12.(固)国:巩固。 13.(威)天下:威慑。 14.寡助(之)(至):到。 至:极点。 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二、文本理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 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

文档评论(0)

137****66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