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至元代的南海疆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代至元代的南海疆域 秦代至元代的南海疆域 今天我国南海,即昔日中国之境的南海,在历史上,有没有这个海的海域界限?如有界限,即以何处海面,作为这个海的海域界限?而且,这个海的海域界限,与今天南海的海域界限,是否相同?这些问题,亟需解决,才能有助于今后我国南海海域的划定。 历史上,有关我国南海海域的记载,颇为分散,有些资料还需要略作稽古勾沉的工作,才能还原,率尔操觚,舛误之处,深盼指正。 一.汉唐间中国之境的涨海(南海别名)之界限和宋代以来的涨海之界限及其演变 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出现“南海”这个名字(1),但是南海所指范围,则与《禹贡》中的“南海”,同样难以肯定(2)。秦汉以来,今广东省南至海这个海南海,史籍上也屡有记载(3),并设置南海郡,治所设在今之广州(4),但是,有关南海海域的范围,仍然付诸厥如。东汉以来至隋唐,相当于今天南海范围的这个海,称为涨海,所谓“按南海、大海之别(名),有涨海” (5),涨海以外,称对大涨海。大涨海为外国之境,于是乎,有外国之境的涨海大涨海,和中国之境的涨海(6)。 外国之境的涨海大涨海之中的国家,在六朝时代自扶南(包括今天柬埔寨)以东的海面算起。计有:诸薄国、自然火洲(7),又有屈都昆、九稚、典孙等国(8)。降至明代,有东、西洋“诸国罗列涨海外” (9)。这是说,东、西洋诸国罗列于中国之境的涨海以外。以具体国家来说“暹罗、爪哇,隔越涨海” (10),也就是说,隔着涨海或越过涨海才到泰国,印尼。 中国之境的涨海 ,据(晋)谢承《后汉书》说:“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 (11)。我国政府早就对中国之境的涨海海域,行使主权,所以后汉的地方长官才有定期 “行部”(巡视)“涨海 ” (12)。六朝时代,我国发生国内战争时,涨海也是双方用兵场所之一。所谓“虎骑鹜隰,舟师涨海(13)”,就是指东晋末年刘裕镇压农民起义军卢循的涨海战役。或以涨海当做我国边远的南徼,并把涨海对比于我国边远的北徼要塞的紫塞、雁门” (14),即此之谓。今天,西沙群岛出土文物当中,有六朝时代的瓷器(15),足以证明六朝时期的西沙群岛,确与我国发生不可割裂开来的血肉关系。 涨海既然包括中国之境的涨海和外国之境的涨海,那么,以何处作为中外之境的界限?先说外国之境的涨海这个海的海域,到达何处。一说,涨海无涯岸(16),一说,止于顿逊,过此,舶未得曾过(17)。由于外国之境的涨海,其南限与本文无关,暂不详谈;其北限,乃与中国之境的涨海交界。下面就中、外交界的涨海界限专门再述。 涨海这个名称,据《博物志》说:“茹而不吐,满而不溢,故涨之名归之” (18),或说此海“善溢,故曰涨海” (19)。相传周时越裳氏听到这个海已经有三年出现了“海不波、溢” (20),便认为是了不起的祥端。后来,又相传后汉时马援积石为塘(21),(一说积石为坻,一说积石为堤),自从有了石塘(石坻或石堤)以后,可以遇海波,自是不复遇海涨” (22),积石为堤以遇海波,不遇海涨、海溢的石塘,即万里石塘。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说:“万里石塘,盖天地所设,以提防炎海之溢者,炎海善溢,故曰涨海” (23)。日后万时里石塘范围,东起潮州或疏球(24),经历今之东沙、中沙群岛,西止于今之西沙群岛,都叫做万里石塘。在涨海中积石 为塘的石塘范围,应和上述万里石塘的范围一样,都包括今天的东沙、中沙和西沙群岛这三个岛群及其海面。 关于涨海石塘的传说,有些记载把它挂在秦始皇的海上之游的名项下(25)。据《三齐纪略》说:海中有石塘,乃因秦始皇欲到海上观日出,于是“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石悉赤” (26),也就是说,至今石塘之石,其所以都是赤色,相传其因在此。日后的海道针经《顺风相送》说:来中国的“船,若近外罗(今越南的广东列岛),对开贪东七更,便是万里石塘,内有红石(万里石塘)屿不高” (27)。这里的万里石塘,距外罗贪东七更,是指西沙群岛或仅指永乐群岛,后者至今仍被称为石塘。所谓石塘之“石悉赤”,或“石塘内,有红石”,都是承沿古人对石塘的传说,说不定是由于西沙群岛尤其是永乐群岛在较为深一些的礁盘里,有红色珊瑚,如血一样的朝红,红珊瑚礁,坚硬似石(28),遂有石塘之“石悉赤”(即石塘之内有“红石”)的传说。 中、外涨海的界限,就是以传说中的“积石为塘”的石塘或“驱石下海”的石塘(石桥),作为界限,界限内为中国涨海,自是不复遇海涨或海溢这是传说中所神异的祥瑞,至于中国涨海以外的外国涨海,还是照样地出现海涨或海溢。可以说,中、外涨海的界限,早先是以石塘(万里石塘)的分布之广而给它以具有某种神秘化的神异或祥瑞的传说。另一方面,这也是当时的海上地理知识,只局限于日后西洋航道这方面(29)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