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格式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认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 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 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人物形象,体味作者 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赏析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凝 重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杜甫沉郁顿挫 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两茫茫。”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放眼 远眺,无尽的愁思涌上心头,他怀念挚友,也感伤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上飞来峰的高塔,极目远眺,高瞻远瞩,不怕 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体现了他远大的人生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洁情操;而伟大的诗圣杜甫登高,又看到了什么景象,抒发一种什么情感 呢? 二、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回答。 此诗是作者于公元 767 年,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所写,这是一个 什么年代?杜甫生于 712 年,死于 770 年,此时已然到了什么年龄? (明确:杜甫身逢乱世,从 48 岁开始,一直到 58 岁去世为止, 11 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 755 年,结束于公元 763 年, 此诗写于 767 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之后,叛乱虽然平定,但地方 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杜甫继续着“漂泊 1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 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 , 所 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3 年后杜甫病死在出蜀途中。) 三、诗歌鉴赏 初读——正其音 提示: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 首联: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颈联,有包容宇宙之意。“木”“江”二字 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再现木叶和 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悲”“常”, 描绘长年飘泊之苦;“病”“独”,刻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 调沉重,宜缓缓读出。 尾联: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含无限凄凉于言外,让听者仔细体味 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再读——绘其景 请用 34 分钟时间用尽量优美的语言描绘首联和颔联描绘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景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 调? (请三位同学,每人二句)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 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秋江景物凄清、萧条、肃杀。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凄寒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天空盘旋,不知所归。”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 短暂之感。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 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文档评论(0)

我是大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