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目标 社会比较方向及目标可达性对行为水平的影响.docx

行为目标 社会比较方向及目标可达性对行为水平的影响.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行为目标 社会比较方向及目标可达性对行为水平的影响      摘 要 采用“错觉合取效应”实验材料,以正确率和反应时为行为水平的指标,探讨在coacfion的情景下,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向及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对个体任务操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成绩差异量越大,可达性越低;无论个体进行上行比较还是下行比较,当成绩差异量为20%时,其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成绩差异量时的行为水平。上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30%、10%、40%;下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10%、30%、40%。对个体心理紧张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心理紧张度显著高于下行比较。   关键词 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可达性。   分类号B849:C91      1 前言      社会比较又称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心理现象。Festinger提出的经典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力求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持有正确的观点、信念和看法,并且有正确了解自己能力的动机:当不能恰当地通过物理的或客观的手段检验个体的观念正确程度和能力水平时,个体将会把自己与其他相似个体进行比较,为主观上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信息。根据社会比较的不同对象,可将比较分为上行社会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下行社会比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和平行社会比较。个体进行社会比较后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同化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朝向比较目标的现象;对比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背离比较目标的现象。研究发现,影响社会比较产生不同效应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快乐水平、自尊水平、比较目标的可达性、个体的自我确定性、比较信息的特异性、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亲近性以及是否是群体成员等。      可达性是个体对于自己未来成就状态的知觉。不同社会比较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带来的知觉、行为的改变不尽相同,产生的效应也不同。Seta等人研究发现,当两者能力差别很大的时候,个体不会进行社会比较,LockWOOd和Buunk的研究同样发现,比较目标的可达性调节着上行比较信息对其自我评价的影响,若个体知觉自己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目标的成功时,上行比较信息会产生同化效应;若个体知觉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成就水平,上行比较信息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对下行比较信息亦是如此。      Coaction情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完成相同任务的情景,一方对另一方来说就是coac,tor。Bond和Titus等人认为,coactor的出现将会导致社会促进或社会抑制现象。Zaionc认为,当个体仅仅处于coaction情境中,其唤醒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出现社会促进效应。而Cottrell则指出,个体觉察到情境中潜在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才是使其行为水平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Dominique Muller等人[12,13]认为,当coactor的出现表现为一种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威胁或潜在威胁时,就会出现聚焦效应(froellsing effect),从而导致个体的行为水平提高,这一结果支持了分心一冲突理论(distraction-con-flict eory),该理论认为,coactor的出现导致了注意分配,个体为了解决来自任务本身以及任务以外的信息,就会提高唤醒水平,从而出现了注意集中现象。表现出较好的行为水平。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个体在coaction情境下。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和比较方向是否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水平;并试图找出在何种条件下。个体的唤醒水平最高,行为水平最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来自西南大学94名有偿被试(男性29人,女性65人),年龄18~25,平均年龄为21.5岁。   2.2 实验材料   采用Treisman和Paterson的“错觉合取效应”的实验材料,材料为9×9cm的正方形图片,非合取项目图片上包括4个“S”,5个斜线、5个直角图形和一个$,错误判断为:有$,但判断没有$;合取项目图上包括5个“S”,5个斜线和5个直角图形,对该图片的错误判断为:没有$,但判断有$,即出现错觉合取效应。共160个项目,其中包括80个“合取项目”和80个“非合取项目”。两类图片随机呈现,先在屏幕上呈现固定注视点“+”1000ms,再呈现任务图片70ms,之后呈现一幅由随机字母组成的图片1700ms,并要求被试在此期间判断是否出现了“$”。呈现顺序见图1。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4被试问设

文档评论(0)

简历,PPT,表格专业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十二年office学习经验。 微软MOS认证专家,曾予供销社、中国银行、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定制财务模板与PPT模板。 头条百家数十万粉丝作者,WPS稻壳儿优秀设计师。

认证主体孝感市城区墨若枫文化传媒中心
IP属地境外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900MA4CKBU48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