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挫折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挫折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膄 蚈莁 艿莃PAGE PAGE5 挫折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PAGE 挫折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略的问题 马上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 需要拥有迎接竞争挑 战优异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人材,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异接班人。今日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将在本世纪末来世纪初走向社会,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担起四化建设的重担。但是, 最近几年来,我们却经常从报端每每看到中学生离家出走、 心态失态、轻生等不适应 社会行为的发生。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今日,在社会更为倡导“尊敬知识,尊敬人材”的环境下,在许很多多的父亲母亲对儿女百般喜爱、百般珍爱、 寄托厚望的盼望中,为何学生不可以适应社会的行为这样严重,这不可以不惹起人们的重视。此中一个重要的原由在于家庭教育忽略了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育,对正在成长的个体过分的爱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郑日昌以为,发生学生自杀、出走事件的重要原由,在于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分,关怀过分。所以与其教育 学生,不如教育家长,因为家庭教育的作用此刻愈来愈大。他一再重申:教孩子抚琴、背诗、做题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培育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优异的个性,让孩子成为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据北京市相关部门对10所要点中学进行的一次问卷检查表示:在“你的短处是什么”一题中,有60%的同学以为自己“缺乏毅力,不可以自我调适感情,经不起挫折。”团中央学校部对全国近10个省市的2万多名学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检查,在与以上相同的选题中,有45%的学生以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强”,17.5%的学生以为自己“经不起挫折”。今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上,与会的校长们也提出 一定增强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的问题。挫折教育,是针对青少年适应能力差,耐挫折能力低的现象而创建必定的挫折情境,让他们遇到困难困苦的磨炼,受点挫折以致失败,从而培育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及不怕吃苦,奋斗进步的精神。因而可知,要使我们的孩子不单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且拥有健康的心理,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展开挫折教育,已经是摆 在家庭教育者眼前不容忽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家庭教育的误区下手,探访致使青少年受挫的原由,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建议。 一、青少年受挫的表现及原由 (一)过高希望与学业竞争受挫 历史留给父亲母亲的平生遗憾和现实竞争的缘由,使得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于是,尚在“呀呀”学语的孩子就背负起了成才的重担。很多家长不从孩子智能、体能、年纪特色等实质能力出发,而盲目追求、随意拔高希望目标,孩子除达成学校的功课外,还一定达成家长自己规定的课外练习,逼迫孩子参加各样兴趣小组、指导班、专长班、奥林匹克学校等,不辞辛勤的陪读陪练,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家庭 教师,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成名成家,耀祖光宗,出类拔萃。有的家长因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孩子贬低、嘲讽奚落或实行棍棒,使孩子的人品遇到损害。深重的学习负担和强盛的思想压力,使得孩子精神十分紧张,生怕落伍,一旦考试成绩不好或降落,就内心不安,而父亲母亲的绝望和诘问更滋长了孩子的挫折感,感觉与父亲母亲的希望绝望,即而情绪低沉,视学习为畏途,追求躲避和解脱的方法。一位中学生因一次考试在班上排名第七,没有进入自己所希望的前三名就跳楼自杀,结果造成终生残废,许多学生因某次考试成绩降落或不及格,回家后便声泪俱下,产生惊慌或忧虑感,思疑自己的智力、能力,感觉自卑和绝望,从而对提升学习成绩丧失期心。 (二)过分关怀、过分保护与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发展中一定形成的一种能力,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全部能力的基础。而我们很多年青的父亲母亲为了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过去的困难生活,为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为了让孩子所有精力用于学习和专长训练,把爱无穷地倾洒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平常生活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 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孩子连自己的红领巾、 小手绢也未曾洗过,甚至还有 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去学校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却不知,正是这类关怀和保护, 使得这些娇贵的孩子在独立生活时表现得极端的低能。 几年前,清华大学一位来 自川北仪陇县的重生自杀的信息, 一时掀起轩然大波。这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从 小除了学习外的全部大小事均由父亲母亲承办, 且养成好强好胜的古怪性格,考入大 学后,不知衣服该怎么洗,又怕同学嘲讽,因此写下遗书从高高的学生楼上跳了 下去。北京另一所高校也有两名重生因不适应独立生活而要求休学。 是这些孩子 天生就这样低能吗?正是父亲母亲的过分关怀和保护, 把这些成长中的个体推向了生 活低能的边沿。据北京市家教会在某小学一年级一

文档评论(0)

187****57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