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同质性评价、交叉重叠比例计算、联系紧密度评价、整合优化预案提纲及内容.docxVIP

自然保护地同质性评价、交叉重叠比例计算、联系紧密度评价、整合优化预案提纲及内容.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B43/ TXXXXX--2021 DB43/ TXXXXX--2021 DB43/ TXXXXX--2021 DB43/ TXXXXX--2021 PAGE 20 PAGE 1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自然保护地同质性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采用定量分析法,设有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管理目标3个一级指标及11个二级指标。 表A.1 自然保护地同质性评价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标准 分值 自然特征 (50分) 典型生态系统(20分) 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相同 16-20 相似 10-15 不同 0-9 典型动物群落(10分) 相同的典型动物群落类型数量占整合区域典型动物群落类型总数的比例 在70%以上 8-10 在30%-70%之间 3-7 不到30% 0-2 典型植物群落(10分) 相同的典型植物群落类型数量占整合区域典型植物群落类型总数的比例 在70%以上 8-10 在30%-70%之间 3-7 不到30% 0-2 基础地质(5分) 相同的基础地质类型数量占整合区域基础地质类型总数的比例 在70%以上 4-5 在30%-70%之间 2-3 不到30% 0-1 地貌景观(5分) 相同的地貌景观类型数量占整合区域地貌景观类型总数的比例 在70%以上 4-5 在30%-70%之间 2-3 不到30% 0-1 文化特征 (25分) 园景(5分) 相同的园景类型数量占整合区域园景类型总数的比例 在70%以上 4-5 在30%-70%之间 2-3 不到30% 0-1 建筑(5分) 相同的建筑类型数量占整合区域建筑类型总数的比例 在70%以上 4-5 在30%-70%之间 2-3 不到30% 0-1 胜迹(10分) 相同的胜迹类型数量占整合区域胜迹类型总数的比例 在70%以上 8-10 在30%-70%之间 3-7 不到30% 0-2 风物(5分) 整合区域内特有风物 相同 5 相似 2-4 不同 0-1 管理目标 (25分) 首要目标(15分) 主要保护对象类型 一致 15 基本一致 7-14 不一致 0-6 其他目标 (10分) 资源合理利用 (5分) 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和方法 一致 5 基本一致 2-4 不一致 0-1 表A.1(续)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标准 分值 管理目标 (25分) 其他目标 (10分) 社区融合发展 (5分) 社区融合发展方向 一致 5 基本一致 2-4 不一致 0-1 填表说明:基础地质即地质遗迹中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等资源,地貌景观即地质遗迹中的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或景观资源中的地景、水景。 2.评价等级 根据自然保护地同质性等级评价表,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管理目标的总分大于50分则基本相同,小于50分则差异较大。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比例计算 通过自然保护地范围界线落图数据计算交叉重叠区域占各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C。计算公式如下: C=S1/S2×100% 公式中: ——C为交叉重叠区域占各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 ——S1为交叉重叠区域面积; ——S2为单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自然保护地联系紧密度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采用定量分析法,设有地理空间联系、物质能量联系、物种基因联系3个指标。 表C.1 自然保护地联系紧密度评价表 指标 评价标准 分值 地理空间联系(40分) 属同一自然地理单元,空间最近直线距离原则上在5公里以内。 31-40 属于同一自然地理单元,空间最近直接距离原则上在5公里-10公里以外。 11-30 虽属不同自然地理单元,但空间最近直线距离在10公里以内。 0-10 物质能量联系(30分) 保护地之间有物质、能量的交流,环境生态要素相互作用较强,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或自然资源类型基本一致。 21-30 保护地之间有物质、能量的交流,环境生态要素相互间有一定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或自然资源类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11-20 保护地之间有物质、能量的交流,环境生态要素相互间有一定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或自然资源类型存在较大差异。 0-10 物种基因联系(30分) 保护地之间主要物种与遗传基因相互交流,已具备自然的生态廊道。 21-30 保护地之间重要物种与遗传基因相互交流,已具备自然的生态廊道或具备建设生态廊道的潜在条件。 11-20 保护地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无建立生态廊道的可能性。 0-10 填表说明:自然地理单元参照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1965年)确定;生态廊道采用《湖南省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报告》的市(州)生态廊道分布数据。 2.评价等级 根据自然保护地联系紧密度评价表,总分高于或等于70分则认定为联系紧密,低于70分认定为联系不紧

文档评论(0)

雄霸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