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字形引申法推导词义”课例赏鉴
“高三复习课微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初步感知一词多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2.梳理词义引申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释义方法。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字形判断、本义引申、语境定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梳理推导法、触类旁通法
【课例实录】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大家做完昨天布置的关于文言实词的预习作业后,发现了“国” “亡” “鄙”三个文言实词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或规律?
生1:每个实词都有不同词义。
师:对了,这就是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是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一、初步感知一词多义;二、梳理词义进而找出引申规律;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考考纲共列举了120个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有不同的义项,这些不同义项之间是否潜藏某种关联,如果能探寻出这种关联将对我们理解和熟记这120个实词,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好,让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作业的做答情况。
二、检查作业,初步感知。
师:昨天作业的第一组题是有关“国”义项的三个例句,请问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三个“国”字的词义是什么?
生2:我认为“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和“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这两个例句中的的“国”都是“国家”的意思,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苏洵《六国论》)的“国”是“诸侯国”的意思。
师:很不错,辨析得很仔细,你注意到了“国家”和“诸侯国”之间的细微差异。
生3: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去国怀乡”的“国”不是“国家”,而是“国都”的意思。
师:请问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3:我认为范仲淹先生离开的不可能是自己的故国,这不就成海外流亡了吗?(笑声)他是被贬离开了“国都”,离开了“京城”,所以他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分析得很精彩,有理有据。这个“国”的确是“国都”的意思。从“国”的甲骨文字形来看,是个“或”字(幻灯片展示)。其中的“戈”意为武力把守,“口”象形地表示区域,下面的“一”是指事。这个区域是指哪里?就是最重要的“国都”。好,同学们,我们接着思考一下,“国”的这三个义项之间呈现出什么特点?
生4:虽然是一词多义,但是它们之间的意思很接近。
师:这个发现很了不起!那么这种“词义相近”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我们再来看第二组题目:解释下列加点的“亡”字,看能否发现蛛丝马迹。
生5:第一句“沛公今有急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是“逃走”的意思,成语“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第二句“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在语境中只能是“失去”,不可能是“灭亡”,而第三句“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才是“灭亡”,但第四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的“亡”我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初中教材里的原句,同学们可能淡忘了。我读一遍,你继续判断词义好吗?(师读该句)
生5:老师,从你的读音里,我知道了这是个通假字“无”,因为假字要读本字的音。
师:很好,留心处处皆学问,你又获得了进步。同学们,请你们再思考并讨论:“亡的这不同的四个义项,最有可能是从哪一个基本义里引申出来的?”(热烈讨论)
生6:我们四个同学经过讨论,最后达成了一致。“逃走”是“亡”所有义项里的基本义,“逃跑”就意味着“失去”,暂时的“失去”也可能造成永恒的“消亡”,“消亡”不就是“无”?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四人的观点吗?(众生回答,同意)。好,我们把昨天的预习作业以及刚才的课堂讨论小结一下。文言实词具有“一词多义”现象,虽然它义项众多,但是都是由一个基本词义引申而来。基本的“本”字,在“六书”里是个“指事字”,指事符号“一”指向“树木”的根部。这个字形象地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无本之木,词的“本义”是词义的根源,其他义项由这个根源引申发展而来。
三.课堂提升,探寻规律。
师:我们接着再来做一组有关“鄙”字词义的练习,然后请同学们判断它的不同义项,并指出哪一个义项是它的本义(发学案,当堂练习)。
生7: 老师,我来回答。“蜀之鄙有二僧”(《为学》)是“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是“动词,以…为边邑”;“北蛮夷之鄙人,未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是“形容词,粗俗,未开化”的意思;“肉食者鄙”(《曹刿论战》)是“鄙陋,见识浅”;“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是“动词, 轻视 ”的意思。另外,我认为“边界”应该是“鄙”字的基本义。
师:你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7: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水力发电原理与设备(图文)课件.ppt VIP
- 水电站运行与管理课件PPT.pptx VIP
- 2026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2.4 指数与指数函数(举一反三讲义)(全国)(解析版).pdf VIP
- 医学装备部工作制度.docx VIP
- 2023年新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新人教版)第11讲 指数与指数函数(教师版).docx VIP
- 学堂在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期末考试答案.docx VIP
- 黑布林阅读初三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版.pdf
- 2026届绵阳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物理试题+答案.doc VIP
- 黑布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翻译.docx VIP
- 《神经网络模型》课件.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