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中毒死亡案件法医学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O中毒死亡案件法医学分析 摘要:CO中毒的死亡案件在法医学实践中时有发生,且以意外事故和自杀多见。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多,因汽车排放的废气而发生CO中毒的案件也逐年增多,但一般都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汽车空调导致的意外事故,而利用CO投毒进而伪装成汽车内CO中毒死亡的案例则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一起他杀伪装成汽车内CO中毒的死亡案件,通过对该案案件性质的分析,为同行在此类案件的检验、现场分析、案件性质的确定上提供借鉴。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一氧化碳中毒;汽车尾气;他杀 1案例 1.1案情摘要。2014年1月某日,在四川某公园一临时停车场,群众发现一辆黑色无牌丰田凯美瑞轿车一直处于发动状态,车内两男子杨某和李某经120医生确诊已经死亡。1.2现场勘查情况。现场位于公园广场的一个较偏僻的临时停车场,轿车车头朝北,车尾及左侧有两米高的钢板围墙。车辆门窗及后备箱密闭,全车无任何撬压痕迹,汽车处于发动状态,车内空调温度设置在30℃,处于内循环状态,车内温度达35℃。车内驾驶座及副驾驶座上各有一具男性尸体,尸体衣着完整未见异常,随身物品未见翻动。驾驶座椅靠背呈放倒平躺状,上有仰卧位男尸杨某;副驾驶座椅靠背亦呈放倒平躺状,上有俯卧位男尸李某,其面部紧贴椅背,双下肢交叉,膝关节屈曲跪于副驾驶座椅前方地面。后排座椅见两块车牌,车内未见明显翻动及打斗痕迹。经搜索,在现场共提取17处可能存在脱落细胞的检材,所有检材均未检出可疑DNA。1.3尸体检验情况。1.3.1尸表检验。2名死者表情自然,尸斑位于腰腹部以下低垂部位,呈樱桃红色,较浓厚,双眼睑球结膜充血,口唇、双手十指甲床发绀,尸表未见机械性损伤。1.3.2解剖检验2名死者全身未见任何机械性暴力损伤,胸部肌肉、内脏器官表面及切面均呈鲜红色,各脏器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取材发现,颜色更加鲜艳,呈樱桃红色。1.3.3组织病理学检查。李某存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粥样硬化Ⅰ°狭窄,心肌灶性纤维化,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肺淤血、肺水肿、灶性肺出血改变,其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杨某存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粥样硬化Ⅱ°狭窄、心肌灶性纤维化、胃黏膜出血、肺水肿、灶性肺出血改变,其余脏器未见明显异常。1.3.4理化检验。尸检中分别提取李某及杨某的心血进行常规毒物分析鉴定:在李某心血标本中检出一氧化碳和乙醇,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70.5%,乙醇浓度为19.6mg/100mL,未检出乙醚、氟烷和其他常规药毒物。在杨某心血标本中检出一氧化碳和乙醇,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为69.5%,乙醇浓度为105.4mg/100mL,未检出乙醚、氟烷和其他常规药毒物。1.4其他侦查情况。综合现场勘查情况和尸体解剖及毒化检验结果,早期初步认为是汽车内CO中毒导致的意外事故。后经死者家属讲述,两名死者一同外出找工程做,身上带有巨额现金,这笔钱不知去向。技术人员了解这一线索后,重新仔细分析现勘资料,发现现场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于是怀疑这是一起谋财害命伪装成意外事故的案件,将案件性质判断由初始的意外开始转向他杀,遂对死者心血标本中镇静催眠类药进行检测。根据第二次毒物分析结果,在李某心血标本中检出艾司唑仑,浓度为0.31μg/mL;在杨某心血标本中检出艾司唑仑,浓度为0.10μg/mL。随即立案侦查后发现死者李某与杨某生前与两名犯罪嫌疑人共同筹划做工程事项,并于案发前一天晚上相约喝咖啡。在喝咖啡过程中,嫌疑人将事先碾磨成粉的艾司唑仑趁李某和杨某不注意加入李某和杨某的咖啡中。事后将昏睡的李某和杨某扶入嫌疑人自己的车中休息,关闭车门窗,打开后备箱中事先购买的纯CO钢瓶。待确认两名死者已死后,两名犯罪嫌疑人分别将死者李某的车以及嫌疑人自己的车开往四川某公园广场的临时停车场,嫌疑人为躲避电子眼,事先将死者李某的车牌摘下放在车内。到达临时停车场后,两名嫌疑人将死者李某和杨某分别抬入李某黑色丰田凯美瑞轿车的副驾驶座位和驾驶座位上平躺放好。然后将车发动,车内空调温度设置在30℃,关好车门窗,伪造成李某和杨某意外死亡的现场。 2讨论 CO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体,在冶金、煤矿开采以及家用煤气或煤炉、汽车尾气中均有CO。日常生活中CO中毒以意外事故多见,冬季多发,多与使用无烟囱的煤炉、在密闭室内使用木炭取暖以及煤气阀门泄露或管道破坏有关。近年来,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冬季或夏季怠速运转的汽车内开空调睡觉导致CO中毒死亡的意外案例或利用CO自杀案例时有发生[1-4]。而利用CO投毒进而伪装成汽车内CO中毒死亡的案例鲜有文献报道。2.1死亡原因。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测定是CO中毒的最可靠证据,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越高,机体缺氧越明显,中毒症状越严重,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到50%以上即可致死[5]。上述案例

文档评论(0)

天星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2242001000034
认证主体四川龙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ADW1H0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