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第一有多难
李振村
??? 学生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每位校长或老师对此都能说上个一二三。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师本位气氛像雾霾一样浓郁的社会里,要落实“学生第一”的理念还真不容易。
??? 我们学校今年9月1日迎来第一批学生,老师们精心设计了迎新方案:由四位老师穿上卡通服装,扮成卡通人物,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孩子进入各自班级之后,四个卡通人物各提一个袋子到班级让孩子们抽奖,借此营造欢乐的开学气氛。“奖品”五花八门:一块橡皮;开学典礼上当升旗手;跟校长合影……这其中的“跟校长合影”还被当做一个“大奖”。
??? 让我纳闷的是,过后并没有几个孩子来找我合影。后来,一位老师采访了一些孩子:你喜欢和校长合影吗?大部分孩子微笑摇头。那你喜欢和谁合影呢?结果很多孩子说:喜欢和曹婷婷老师;喜欢和贺新琦老师……这两位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一位是教美术的美女老师,一位是教体育的帅哥老师。
??? 为什么会预设这么一个奖项?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孩子和校长合影是一种荣耀。这里面折射出的是成年人对权力和地位的崇拜。而纯洁天真的孩童压根就没有这个意识。他们喜欢的两位老师的理由很简单,不仅仅是年轻靓丽,朝气蓬勃,更重要的是课堂上带来了快乐,至于校长,实在是太遥远模糊的一个概念。这位老师向我建议,假如真的是学生第一,这个奖项就该设置为: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老师合影。
??? 我校常丽华老师的班里,每个周一是“庆典日”,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上一周的旅程,并根据每个孩子在不同领域的表现为孩子颁奖:写绘大师、创意大师、热爱教室奖、心灵手巧奖……“庆典日”很受孩子欢迎,但是与常老师搭班的青年教师赵秀秀却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庆典日”颁奖项目都是老师确定的?老师确定这个奖是孩子最盼望的吗?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为自己设奖并由自己来陈述获奖理由?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到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么一追问,大家恍然大悟。
??? 常丽华老师跟孩子们有个约定:等班级里攒够30个大拇指(她班同学进步的标识)时,她邀请孩子们到自己家里吃饭。在秀秀老师的启发下,她开始反思:孩子们真的喜欢到我家里吃饭吗?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饭、自己决定在哪里吃呢?
??? 我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按主题进行,完成严肃的升国旗奏国歌之后,是一个主题活动展示。比如,临近中秋节,升旗仪式上是一个班级在全校同学面前展示“半个月亮升起来”的舞蹈;世界问候日快要到来的时候,是一个班级模拟表演世界各地的问候方式……这种主题展示与升旗仪式结合的方式,大家都认为很精彩。但后来我们渐渐发现了问题:第一,每个班的孩子都是纵队排列,各个班只有排在最前面的小部分学生能看到同学的表演,大部分同学是看不到的;第二,这些主题都是基于成年人的立场设定的,是否就是孩子最喜欢的?是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和创设一些主题?
??? 我们学校的教室里没有讲台,可我发现很多老师心中仍旧有一个讲台:老师总是喜欢站在教室前面讲课,很少走到学生中间去。老师在那个无形的讲台上控制着学生,学生第一的理念就很难落实。
??? 由此类推,大家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
??? 为什么总是班主任老师在规划班级生活,我们认真倾听过班级生活的主人——孩子的意见吗????
??? 我们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见了老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可是有多少老师主动向孩子行礼问好?
??? 为什么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一定要先喊“报告”?我们哪个老师进校长办公室或者其他办公室需要喊“报告”?
??? 老师把学生找到办公室谈话,通常都是学生站着,老师坐着,为什么不能请孩子坐下交流?
??? 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一般都是看学校获得了多少荣誉、考试成绩如何、有哪些特色,而学生的感受——他们是否真的喜欢学校、喜欢老师,为什么没有被纳入考评体系当中?……
??? 这么一路想来,不由头上冒汗:学生第一,说说容易,做做表面文章也不难,真要渗透到教育生活的细节当中去,实非易事。
??? 看来,不管多么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距离真实的教育生活都有千山万水的距离。如何跨越这个距离,是校长和老师需要用心思考的事情。
文档评论(0)